磁州窑传习博物馆位于中国邯郸市磁县溢泉湖畔磁州水墨园内。
磁县旧称磁州,历史悠久,作为古赵都、殷都、邺都“三都”文化交界地,仰韶文化、龙山殷商文化、古赵文化、北朝文化、磁州窑文化对磁县影响深远。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省彭城镇和磁县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是北方陶瓷的代表,素有“南有景德,北有磁州”之说。磁州窑形成于宋代,鼎盛于金元,后来随着船运的兴起逐渐向南方流传,故也有“先有磁州窑,后又景德镇”之说。
磁州窑传习博物馆,以传承磁州窑的灿烂文化价值为立馆初衷,将数十年间呕心收藏的磁州窑精品一一陈列,回馈故土。同时也以潜心研习磁州窑先人在制瓷艺术中所达到的至高造诣为己任。如今磁州窑传习博物馆馆藏达500余件,藏品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黑白变奏,水墨磁韵,磁州窑传习博物馆有幸跨过悠远的时间再现磁州窑的大美无言。
黑白变奏 水墨磁韵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瓷窑体系,是陶瓷装饰艺术的杰出代表。磁州窑集古代陶瓷装饰之大成,尤以白地黑绘装饰艺术最具代表性。它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以“斑花”研料为墨,以花鸟、山水、人物及诗文书法为装饰题材,烧造出极具文人书画意蕴的“水墨瓷绘”制品,并形成既质朴、洒脱又典雅、明快的艺术风格,开拓了中国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红绿彩及青花、五彩等彩绘瓷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它不仅创作了众多气韵生动的宋金元花鸟、山水、人物绘画及诗词、书法艺术精湛之品,而且为今人保存了大量反映同期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戏剧、体育及军事、外交、民族、宗教、民俗等珍贵资料,被誉为立体反映宋金元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青白演进 独辟蹊径
磁州窑始烧于北朝晚期,其烧造青瓷的窑场有贾璧和临水两处。其中,临水窑于北齐最早开始在青瓷胎体上施用白色化妆土,并努力克服铁元素对釉色的干扰,于隋唐之际成功烧制化妆白瓷。
化妆土的施用,既填补了坯体上的气孔、凹坑、斑点等瑕疵,又改善了胎体的不良呈色,提高了瓷器的外观质量,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同时,它为磁州窑采用剔、刻、划、绘、写等一系列技法对瓷器进行装饰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而成为磁州窑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黑剔白刻 率意天真
剔、刻装饰,是磁州窑最早运用的装饰技法,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它是充分利用胎质、化妆土及釉、彩的不同特性,经过剔、刻、划、填等多种技法对瓷器进行装饰,以黑白、明暗、粗细、凹凸、宽窄、主次、虚实等多般变化和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其纹样题材尤以植物类的花卉、草叶最为多见,表现出一种轻松自然、生命跃动之美。特殊的工艺要求,朴实的审美体验,高超的装饰技艺,造就了磁州窑白刻典丽雅洁、黑剔精致华美、篦划率意洒脱的装饰风格。
文人水墨 家国风云
白地黑绘,是宋末磁州窑受文人书画的影响而产生,并在金元战乱、外族入主中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由金代文坛领袖王庭筠、赵秉文及金元士夫文人群体参与而发展起来的。
画师们以忧国忧民的士人情怀,遣墨寄兴,将文人画的意境和画学语言以及自然山水的灵气注入瓷绘创作中,呈现给世人一幅幅意境幽远、气韵生动的宋元花鸟、山水、人物画及诗词、书法佳作,大大增强了磁州窑艺术的思想品味,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提高了其艺术水准,使磁州窑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得以在总体上与院画及一般陶匠的“工匠画”相区别,并从民间艺术作品中分离出来,被誉为“文人水墨瓷绘,民族艺术菁华”。
酒肆瓦舍 市井大隐
宋金元时期商业兴盛、城市繁华。瓦舍勾栏,酒肆茶坊,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它也为因战争动乱、民族压迫而失去仕途的诸多士夫文人提供了栖息之地、安身之所,从而成为文人逸士磨砺意志心性、展示风神才情、演绎别样人生的精神家园。磁州窑烧造的各式瓶、罐、炉、盒、壶、钵、杯、盏等茶酒文具,遂成了文人隐士“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风雅生活之亲密伴侣,见证了这万象市井之中的独特风景。
窑火生辉 精彩纷呈
磁州窑以不仅烧造素雅纯净的文人水墨瓷绘独树一帜,尚有素三彩、红绿彩、五彩及绿釉、黄釉、翠蓝釉等多种彩、釉装饰,可谓精彩纷呈、美轮美奂。
尤其是金代创烧的红绿彩和五彩瓷器,是中国最早的多彩瓷绘,它直接影响明代景德镇五彩、斗彩瓷器的发展。它们与剔划、书绘、堆塑等技法的共同运用,使磁州窑成为古代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装饰的集大成者。
窑系崛起 泽被四邻
宋代陶瓷烧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受名窑名品影响的“八大窑系”形成,即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越窑系、建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其中,磁州窑是全国最大的瓷窑体系,对国内各地、乃至相邻国家陶瓷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著名古陶瓷专家李知宴先生著文赞誉磁州窑:“在中国,一个瓷窑的工艺风格波及面之广、影响之深,没有另一个瓷窑可以和它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