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台(辖北台子)村隶属于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办事处,史称“千人台”,俗谓“千军万马台”。村落建于清水涧河北岸台地上,东、北与庄户村及曹家铺村毗连,南至横梁(水峪东大尖)与房山区佛子庄乡、大安山乡交界,西至灰树塔尖、大寒岭与斋堂镇接壤。
千军台村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尤其是与庄户等村联合活动的古幡会,更具有突出的人文特色与光彩。千军台村北有清水尖,髽鬏山,东有东大尖,南有轿顶山(南大尖),西有大寒岭,又称摘星岭。大寒岭是古代王平口巡检司与齐家庄巡检司的分界。千军台村扼京西古道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屯兵之所。
千军台村坐落在缓慢的北山坡上,村中的房屋都是随山就势而建。抗日战争时期,千军台村所有房屋一律被日本鬼子烧光了,全村只剩下一间南房的房架子。现有的住房都是解放后重新修建的。由于家底子薄,盖的房屋都是就地取材。墙体是石块同黄土和石灰粘合砌成,房梁是各家地里的树木,房顶是用石板铺盖而成(有钱的用青石板,钱少的用黑石板)。
由于受地域限制,建筑面积相对较小。在建村选址方面,先人也很讲究,把村子建成了一个乌龟型,象征着安康长寿,人杰地灵。站在村后拐子岭的炮楼处鸟瞰全村,村形确实很像一只灵龟。村东的老鸹嘴子像龟头,村中像背,下街和沙坨地像前足。
千军台村的居民院落形式多为四合院、三合院、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还有一些大杂院,上房高于厢房,门楼砖瓦古式,内或外建有影壁,高级的有砖雕、福字书画等装饰。
大四合院的基本结构是,北房五间、一明间、两次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距北房七尺,距南房八尺,叫上七下八,为标准尺寸。厢房东西对称,叫左青龙(东)右白虎(西)。南房五间与北房相同。村中的院落,街北的院一北房为正房,街南面以南房为正房。四合院、三合院是这一地区常见的住房院落形式。
还有一种是不规则的民居。有的是院内两个方向建房,有的是一面方向建的房,这种房屋布局都是受地理位置限制,在不规则并不宽敞的地址上,简陋地建起民居。还有一种是大杂院,但建的房屋也是受地形限制,在一个狭长的地带,建筑的房屋很不规则、不成格局,在以上的居民中,房子的布局有三间、两间、还有一间的。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三间为房,两间为窝。“窝”是生活水平低下的贫困户住的,过去还有住草屋的,墙是毛石大泥所砌,屋顶用草苫盖,贫穷的人们有地方住就满足了,只能处处凑合。
院里常见的有影壁。这种影壁多见于临街院,一进大门就是一个影壁,一般距大门八尺、高六尺,有的在上面绘画有松鹤延年,八仙过海;有的书写了福字、日字等内容。也有在对着大门的厢房墙上,做出影壁的式样,书写和绘画上述内容的字画。村东头有两座影壁,此处就叫大影壁。影壁墙上写着“鱼跃鸢飞”、“东来紫气”和“西园翰墨”。
碾子和磨只有少数人家有,并建有碾房和磨棚,大部分碾子和磨都是公用的,一般都设在村两头,也有的是按方位设的,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大磨代表青龙,安在村东边;碾子代表白虎。安在西边。
解放前村旁有三棵古松树,号称“三星照耀”,今已不存。油松两棵,几株古树的树龄均在300年以上,其中古槐之树龄可能超过500年,是千军台古村悠久历史的见证。
大寒岭关城东有毘卢寺,明代已建,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道光元年(1821年)最后一次重修时,添建文昌阁、窑神庙、山神庙,修缮三圣茶棚及马王庙等,今遗址除残垣断壁外,存古井1口、饮水石槽1个。木城涧矿千军台坑北侧家属房附近有王老庙遗址,又称王老庵、汪洛庵。村西南西港沟有明代古刹遗址,佛教寺庙,名称不详,原有覆钵式石塔一座,二十世纪末被人盗毁。
千军台村是京西古道主干道西山大路必经之处,古道穿村而过。京城往西过永定河,走丑儿岭、牛角岭、石佛岭、王平村到王平口,或走圈门、峰口庵、十字道至王平口,或经潭柘寺附近、过十字道、官道亦至王平口,南、北、中三路在王平口会合后,再经宅舍台、板桥、庄户到千军台,出村后翻大寒岭至斋堂川,转往北方;或由王老庙南侧往西南经瞧煤涧可到大安山或进入大石河流域。
从千军台南港沟往南越岭可达房山区班各庄一带,1937年8月卫立煌先头部队曾经此路来至千军台,拟支援南口汤恩伯部,结果被日寇阻挡,双方在髽鬏山、清水尖等地激战20多天,即著名的“髽鬏山战役”。另从南港沟往东有一条山路过禅房村,越岭后至大安山乡宝地洼村。
村东有古桥一座,位于八里沟(又称曹家铺沟)沟口,石砌单孔,俗称“千军台老桥”。今其大半已埋入地下,地上部长15米,宽5.5米,券洞拱顶距地面1.5米,桥面为大青石板铺砌,此桥最后一次修缮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相传当时由朝廷拨款,由千军台村人刘建侠负责施工,皇帝还因此赐给了刘建侠顶戴。
公交线路:乘坐311路、325路、396路苹果园西站下车,换乘坐929路[千军台]到北台下车步行379米,乘坐929路[千军台]到千军台村下车步行450米即到。
自驾线路:出发沿五环行驶,按指示牌到门头沟地区千军台村,单程8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