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灯亮了,大幕慢慢地拉开……这个舞台上,今晚谁将光彩照人,谁将给观众留下记忆中永远的曼妙身姿……他是风姿绰约的梅兰芳;他是潇洒飘逸的马连良;他是能把观众们逗得前仰后合的马三立;他是能让观众跟着击节喝彩的骆玉笙……还有还有,用婉转歌喉陶醉了几代人的李谷一、关牧村;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职工艺术家董湘昆……
如果有时光隧道让人们穿越时空,人们一定会被这个舞台上的精彩瞬间深深吸引。这个舞台有“魔力”,因为,它是一个向工人群体传播文化、丰富他们业余生活的窗口,吸引着众多乐于为一线职工服务的艺术家走上这个舞台,或唱、或舞、或说、或演……让自己最旺盛的艺术青春在这里绽放,这个舞台的“魔力”还在于凝聚了大批的观众,成为职工们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聚集地,也培养了一大批基层的文艺骨干。
这就是第二工人文化宫大剧场的舞台,如今,尘封的记忆仍然清晰,现实的精彩仍在继续。
大剧场 甲子已过风韵犹存
一进二宫的正门,就是很有历史厚重感的大剧场,它1954年落成,俄式风格,空中俯视呈“工”字形,剧场的窗框和入口处大门的门框也都呈“工”字形,体现着它建设时的目的,就是工人的文化娱乐阵地。虽然经历了60多年的岁月洗礼,但剧场内的视听效果仍然十分完美。二宫剧场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建成后,许多著名艺术家都曾在这里登台演出。剧场能容纳1100人,可放映电影、接待各种大中型演出。宽敞、漂亮的剧场前厅,可举办书法、绘画、摄影等展览活动。三楼多功能厅可举办中小型演出等。大剧场还是举办中小型会议、讲座、培训及各类比赛、展览的场所。占地近7000平米的前广场,到如今还是举办各种大型文体活动的场所。
登上二宫舞台的大艺术家们
二宫大剧场落成后,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这里进行了剧场开业的首场演出,之后,这个舞台上有众多的艺术大咖、文艺明星各展风采,也留下了久久绕梁的音律,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我们在采访现在二宫图书馆负责人赵洪时,她拿出了很多精心整理的资料,从中还能找到当年盛况空前的演出情景。
梅兰芳——梅之芬芳两度绽放
“海岛冰轮初转腾……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那位让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让梅兰芳大师演绎出来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绝世美人。那动人心魄的美妙唱腔,好像一直回荡在舞台的梁间。“贵妃”醉倒在情与怨之中,观众则“醉倒”在台下。这就是二宫大剧场开业当天那一场美轮美奂的演出。
“1954年1月15日,新建成的二宫剧场进行了剪彩仪式,当天的开幕演出,梅兰芳先生演出了经典的《贵妃醉酒》。现在我们很多老职工都觉得这是特别值得骄傲的事。”已退休多年的老职工至今说起这场演出时,还是很兴奋。梅大师带领他的梅剧团为开业助兴,二宫剧场的“开门红”红得轰轰烈烈。
二宫剧场在1960年迎来了“二度梅开”。1960年5月29日,梅大师和他的梅剧团再次来这里演出,这次带来的是梅派名剧“穆桂英挂帅”。赵洪为我们找出了当年的新闻报道,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梅大师非常重视为工人演出,提前3个多小时就到后台化妆,而当天的观众更是为梅先生的精湛艺术折服,台下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梅先生多次谢幕,仍然不能让台下的掌声平静下来。在上个世纪80年代,梅先生的子女,梅葆玖和梅葆玥在接受《天津日报》采访时,还回忆了那天在二宫的演出,当时,梅先生的“真儿女”,在戏中也扮演了穆桂英的一双儿女,引起了观众们极大的兴趣,也成为当时一段梨园佳话。
马连良——津门绝唱就在二宫
天津戏迷心中,有一个“了不起的马连良”,他在舞台上塑造了那么多风度翩翩的“帅老头儿”。马先生在津最后一场演出是在1963年1月10日,演出的地点,正是第二工人文化宫的剧场。可能所有人都不会料到,这是马先生在天津的“绝唱”。天津京剧院老生演员魏以刚是马派的再传弟子,他介绍:天津人特别喜欢马连良,每一次他来天津,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多次来津演出,1963年在二宫演出的是《四进士》,《四进士》是马先生重新改编创作的剧目,在过去的版本中,宋世杰只是个配角,而马先生根据自己特别适合演“白胡子老头儿”这个特点,进行了改编,让宋世杰成了主角儿,而且久演不衰。1963年之后他没有再来天津演出,1966年的冬天,一代名家黯然辞世。
马三立——国宝大师欢乐记忆
在天津无人不知马三立,这位国宝级大师,是天津人的骄傲。现在,第二工人文化宫里还保存着多张马先生在这里演出的珍贵剧照,这也是二宫剧场的骄傲。相声名家马志明先生回忆:作为职工文化生活的阵地,天津人最喜欢的曲艺演出当年是二宫最重要的文化活动,马三立作为天津人最喜爱的相声名家,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很多欢乐的笑声。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马志明也经常在这里为职工群众演出。不少老观众还能回忆起当年在二宫听马三立说相声的情景,市民孙先生说:“我有好几次,在二宫看到过马三立先生,听他说西江月、练气功……他一上台,没说话台下的人就笑。作为曲艺之乡,很多曲艺名家经常活跃在二宫剧场的舞台上,马三立也在这里为观众们留下了永远忘不掉的欢乐时光。
一线职工的风采全在舞台上
二宫作为职工的文化阵地,多大的演员,多知名的角儿,都来这里为一线工人演出,很多艺术家深入基层,走近职工,创编大量的歌颂劳模、反映当时时代风尚的节目呈现在舞台上,一线职工的故事也成为舞台上最感染人的节目。
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张志宽现在还记得:“当年,一宫、二宫等,都是我们最主要的演出阵地,我和师父、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先生经常会到这里为工人们演出。快板这个艺术,就是宣传新事物的轻骑兵,新人新事,很快就能编成快板儿,工人们最喜欢听的也是那些反映他们生活,讲述劳模故事的段子。”当年李润杰先生经常去油田、到工厂,创造很多一线工人劳动场面的节目。张志宽先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师父一起唱对口快板儿“立井架”,把工人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的节目,每次在二宫等以基层工人为主要观众群的场所演出都异常轰动。因为职工们喜欢快板这种艺术形式,后来也成了很多单位文艺骨干最爱的曲种,李润杰和张志宽师徒俩利用工人文化宫这个阵地,培养了很多基层的文艺人才。李先生的徒弟中就有六七个是一线的工人,张志宽更是沿袭了师父的这个传统,不仅在后来的岁月中创作了大量的反映职工风采的新段子,也教会了更多企业职工唱快板。
二宫剧场的舞台,更是成为职工艺术家们的摇篮和展示才艺的平台。天津观众最喜欢的京东大鼓名家董湘昆就经常活跃在这个舞台,“火红的太阳刚出山”那样的唱段,成了当年的流行歌曲。董先生的弟子倪万珠介绍:“天津每年都会举办大规模的职工文艺汇演,二宫剧场是汇演的主要阵地,文艺汇演中涌现了大量的职工文艺明星。师父是本市第一届的职工艺术家,因为他本身就来自生产一线,是普通的工人,职工们就觉得特别亲切,每一次的演出,都会返场多次,观众还‘不依不饶。’而师父也最爱他的舞台和观众,到了生命的最后时期,就算是坐着演唱,也还努力登台。”
舞台上幕起幕落,岁月中时光飞逝,一个有历史感的剧场,留下了几代人的欢乐记忆。这个舞台,如今,精彩继续。 新报记者 任悦 摄影 新报记者 段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