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扎彩子—传统美术(北京市级非遗项目)

  • 2019-10-30 15:16:31
  • 北京昌平

老北京办红白事时,要在建筑内外用彩绸、麻绳、竹竿搭建临时性的装饰,营造出隆重的氛围,称为扎彩子。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把扎彩子看作办大事的一个标志,几乎无事不彩、无处不彩,是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彩子李”第五代传承人李连贵制作的平口彩子,是扎彩子最常用的基础样式

根据形态不同,彩子可分为平口、牌楼、彩棚、彩楼等很多种,可以分别安装在建筑门口、庭院、道路间、路旁。其中又有硬彩和软彩两类,各式过街牌楼、庙会茶棚属于硬彩,软彩则指悬挂于门楣或楼台殿阁前脸以彩绸布结成的绣球花饰。

制作一件彩子工序十分繁复。首先到现场丈量尺寸,设计布局。准备好材料后,根据不同造型捆竹竿绑架子,扎制各部分框架;并在框架上拉串儿,也就是用绳子在竹竿间拉出斜网格。接着开始装饰,用彩色绸布给架子拉地儿,绷带包边;再将各色纸绢花别在网格上,拼图案,称为“码花”,网格越多,能码出的图案也越复杂;再扎绣球悬挂其上。最后将扎好的各个构件组装完成。3个人制作一件彩牌楼,至少也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虽然彩子的造型有很多,但基本工序相近,都需要在竹竿绑好的架子上用绳子拉出网格,用各色绸布装饰。根据造型不同分块制好各个构件再行组装。图为李连贵演示平口彩子制作。

绸布的颜色很有讲究,不同构件间要错开颜色,颜色“越怯越好”,即以俗艳热闹为佳,才有喜庆的效果。一般庆典喜事以粉、红、蓝、绿为主;祝寿以红、黄两色为主;丧祭则使用青、白等颜色。

张灯结彩的习俗在唐宋时已经开始流行,在清代尤为兴盛。彩子业兴旺时期,北京城的手艺人数不胜数。左安门内的李家尤为有名,所做彩活儿精细讲究,能在平面的牌楼上做出各种“拐子活儿”,即各种立体而出的棱棱角角,被称为“彩子李”。百年来,“彩子李”曾承接过不少重要彩子活儿,如溥仪大婚,吴佩孚、孙中山葬礼等。1949 年以后还继续为各大庆典制作彩子,如龙潭庙会茶棚、蟠桃宫庙会彩牌楼。通过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彩子李”继续传承着这门传统技艺,至今已有五代。

  • 编辑:刘瑞莹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