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雕—传统美术(北京市级非遗项目)

  • 2019-11-08 15:50:11
  • 北京昌平

骨雕是在动物骨头上进行雕刻的艺术,又称骨刻。北京地区的骨雕一般选用牛、骆驼的小腿骨和腕骨,因这两种动物的骨头较大,且骨壁厚,便于雕刻。常见雕刻手法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

骨料富有油脂,不能直接使用。选好可用料后,要先在大锅中炖煮两个小时,去污、除脂、漂白后才可以用于雕刻,否则制品容易变色甚至发霉。难点是骨料又硬又脆,骨壁薄而中空,容易刻透;且往往需要将若干骨段拼接使用。雕刻前,先在骨料上画活,即用笔勾勒出设计图案并标好雕刻位置。之后用锯、凿子等工具雕刻出大概轮廓,称为“凿活”。再以铲、刮、刻的方式完成精细雕刻,称为“铲活”,以使作品细节准确、表面光洁、整体形象传神。最后进行打磨、抛光处理,以去除骨料表面细微的雕刻痕迹。

骨雕虽不及牙雕高贵,技艺却同样可臻精湛,且能以廉价用料得到宛若象牙的质感,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骨雕在宫廷和民间都占一席之地。其制品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有做工精细的人物、鸟兽、花卉盆景等观赏陈设品,项链、手镯等装饰品,骨簪、筷子等日用品,也有用于漆器、金漆镶嵌家具上的嵌饰等。

骨雕制作用到的牛骨骨壁又脆又薄,很容易刻透。两端骨质较疏松的关节被剔除后,骨段长度仅余13厘米左右。因此,制作建筑、人物等大件作品时,需要将骨段拼接在一起。经雕刻、打磨使其宛若一体,不露拼接痕迹。

清代晚期以来,骨雕工艺逐渐扎根民间,100多年来起伏不断,并长期与象牙雕刻同厂并存。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象牙原料短缺及环保呼吁,北京许多牙雕艺人转做骨雕,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骨雕工艺的发展,现存的骨雕技艺也经历了这一转变。因地处城郊,骨雕也掺入了更多的平民性,不少作品表现的是田间地头的自然野趣。

  • 编辑:刘瑞莹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