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实际的部位和肥瘦,肉大致可以分为里脊肉、肋板肉、五花肉几种,细分还可分出前槽肉、后丘儿肉、脖头肉等。判断肉的好坏,完全根据各人的口味,因人而异。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肉,人们称之为“滚刀肉”。唐山人习惯“儿化”,“滚刀肉”多说成“滚刀儿肉”。
“滚刀儿肉”,顾名思义,就是在刀下滚来滚去的肉。这种肉不是筋头巴脑,就是猪胸腹部的肥而松的“囊膪”。下厨的人都深有体会。切这种滚刀儿肉,赶上刀锋不利,刀随肉走,在案板上折来滚去,很难切断。其实,“滚刀儿肉”也并不比刀硬,只是因为在肉体的肌理之间,存在着一层光滑的黏膜,使整块肉便韧性油滑起来,使操刀者难以用力切割下去。倘若一不小心,操刀者还会切破自己的手指头。这“滚刀儿肉”宛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蒸不熟,煮不烂;咬不动,嚼不得;塞牙吐核儿白费劲。所以,“滚刀儿肉”根本就上不了席面,最终出路,无非两条:或在老派婆婆手下,绝不暴殄天物,剁馅做丸子汤或蒸包子、包饺子,哪怕吃时再吐出来。在新潮媳妇手下,就手儿扔掉,毫不可惜。
根据“滚刀儿肉”的这种特性,人们常用以比喻不通情理、胡搅蛮缠的人。被唐山人称为“滚刀儿肉”的人,有如下特点:刀枪不入,软硬不吃,横竖不懂,四六不分,汤水不进,七个不含糊,八个不在乎,得理不让人,无理狡三分。跟这种人打交道,遇到小事纠缠不清,碰到大事更难了断。这种人的口头语就是“爱谁谁”“爱咋儿咋儿”,颇有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劲头儿。这种人谁提起来都会感到脑瓜仁儿疼!
具有“滚刀儿肉”特点的人,说穿了,就是市面儿上的流氓无赖。《水浒传》中京都汴梁的泼皮牛二,就是都市滚刀肉的鼻祖。他楞劲儿气冲牛斗,二乎邪劲儿超群;横行乡里,祸害四邻;致使街坊众人敢怒却不敢言,惹不起就畏而远之。这使牛二更有恃无恐,一意孤行。遇到对手,牛二就摆出“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撒泼耍赖,竟无人敢与争锋!但最后,也杠(ɡànɡ)着牛二倒霉,在他这次犯楞耍刁之际,偏偏碰上杨家将后人——青面兽杨志。杨志英雄落拓后,在京都桥头卖刀,牛二前来搅局。在泼皮牛二步步威逼之下,好汉杨志简直无路可走,最后只能挥起削铁如泥的祖传宝刀,使这块滚刀儿肉毙命刀下,为民除害,赢得一片喝彩。
电视剧《大宅门》中的韩荣发,也称得上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滚刀儿肉”。他以抓住白家大爷假死的隐私为要挟,在白家长期居住。整日吃香喝辣,聚赌嫖娼。没钱就到账房支取,不给就威胁“告密”,还动不动要调戏猥亵白家的女孩儿,甚至于气死了白家二爷,白家人也是敢怒不敢言。老七白景琦回家了解了情况后,果断出手,在一次宴会上,他骗出韩荣发,将其带到茅房强制其喝尿,暴打一顿后将其驱赶出大宅门。
唐山有句俗语叫“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滚刀儿肉”动辄标榜自己“杀打不怕”,其实是没有面对敢杀敢打的人。“牛二”“韩荣发”之类的泼皮无赖,碰上杨志、白老七这样的不要命的主儿,也只能落的头断刀下、狼狈逃窜的下场。事实表明:无论多难缠多难斗的滚刀儿肉,一旦碰上利刃快刀,也得趴架塌秧,立马儿原形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