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唐山的平原地区,农家的房屋大多以平房为主,很少有瓦房或草房。说到盖房子,一般是指盖平房,而盖平房的最后一道建筑程序,就是给屋顶打焦子。那时候,钢筋水泥是稀罕物儿,有钱儿的人不一定能买到,普通百姓更是用不起,因而给平房覆顶,都是“打焦子”。
“打焦子”也叫“砸焦子”。“打焦子”的原料是“焦子”。所谓“焦子”,就是煤经过燃烧后结成的块状炭渣,俗称“煤焦子”。燃烧不充分的“焦子”呈黑色,仍可作燃料,进行二次燃烧;燃烧充分的呈灰白色,这就是用来打屋顶的“焦子”。
“打焦子”的工艺虽并不复杂,也不是技术性强的活儿,但准备的时间却很长。首先是准备“焦子”。过去,人们都是到工矿企业或机关单位有燃煤锅炉的地方去拉焦子。那时“焦子”作为垃圾运出去填坑或用作垫道铺路,农民来拉“焦子”,常常被认为是帮忙清垃圾,有时还给点补贴。地震以后,盖房子的多了,自然拉焦子的也多了,“物以稀为贵”,有“焦子”的单位开始收费了,“焦子”也得花钱买了。一个屋顶大概需要三四车(马车)“焦子”。“焦子”拉来后,先是把大块儿的拣出来,或是砸碎或是扔掉;过日子人家还要把其中的“黑焦子”挑出来,留作冬天生炉子。讲究的人家还要把成堆的“焦子”扬(ránɡ)一遍,为的是清除其中的灰土或柴草,以保证“焦子”的质量。
第二步是和(huó)“焦子”。和“焦子”就是将浓度适当的石灰水与“焦子”进行搅拌,以“焦子”包含水分又不至于流淌为宜。第一次和的“焦子”叫“头遍焦子”,“头遍焦子”需要放置一段时间,再和“二遍焦子”,什么时候要正式“打焦子”了,在开“打”之前需要和“三遍焦子”。“三遍焦子”和好了,就可以上房开“打”(砸)了。
最后一步是“打焦子”。“打焦子”一定要选晴好的天气。先将和好的“三遍焦子”运至屋顶,在屋顶上平铺,一般铺二三寸厚。接着用石磙滚轧,一是为平整,二是为了瓷实。待“焦子”基本板结后,人们在屋顶各个位置,用带有手柄的矩形木块儿,均匀拍打;打出“浆”后稍停,在阳光的照射下等“浆”下去后再行拍打,如是几遍。直到打(砸)不出“浆”时,再用带有平面的大块儿鹅卵石在“焦子”面儿上用力磨蹭,以使“焦子”里的“浆”挤压到面儿上。这样不断地磨或蹭,直到面儿上的“浆”凝结起亮皮儿,形成光面,“焦子”就打好了,“焦子”顶也打成了。这样“打”(砸)出来的焦顶重量轻,并且结实平整,既可以防雨防寒,又可作农家的空中晾晒场。
时下,平原区的农村盖平房的还是主体,但给房子覆顶却鲜见“打焦子”的了,多时采用建楼房的形式,用钢筋水泥浇铸。因为水泥有渗水的缺点,浇铸后还要再覆盖油毡和沥青,就是通常说的做“防水”,“防水”做好了,水泥屋顶就做成了。采用水泥浇铸屋顶,一是经济条件允许,二是用钢筋水泥浇铸,使屋顶和墙体连结,既美观有增加了房屋的坚固性,为此,人们已经不再为“打焦子”而耗时费力了。“打焦子”已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视野,年轻人也很少见“打焦子”的场面,这种工艺将来只能作为“典故”留下来。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