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子”的名称是咋儿来的?

  • 2019-11-14 22:38:00
  • 老庄呔儿语聊吧

“戳子”(chuō zi),不是通常说的图章或印章,在唐山方言里指一种箕状物,是用来收拾脏土等垃圾的器具。因为形状和柳条或竹编的簸箕很相像,因此“戳子”也称“簸箕”,但在生活中已失去“簸”(bǒ)的功能,只用作收集盛放垃圾。本是簸箕类的器具。为什么称作“戳子”呢?这个称谓的出处值得探究。

有人说,“戳子”的叫法与其在闲置不用时“戳”在墙角有关,这只是臆测。其实,“戳子”的正字应该是“撮子cuō zi)”,这是纯正的山东话,“撮子”就是唐山所说的簸箕,一种是藤条、柳条、竹篾儿编制的,用来撮扬米糠的器具,三面卷沿儿,一面留口儿,以防里面的东西掉落,平口的一面作为铲、扬的通道。用来收集脏土垃圾用的“撮子”,体量较小,旧时一般都以柳条编制或木板造,后来多用铁制,时下以塑料加工的居多。“撮子”是山东的叫法,令人不解的是,过去的热河原为东四省之一,今承德方言依然叫做“撮子”。四川南充称为“撮箕”,河南、江浙一带叫“撮斗”“畚(běn)斗”。撮,本义就是聚拢、聚起,后指用簸箕状的器具铲起东西,撮成一堆。

“撮子”古称为“畚”,“畚”为古代用草绳编成的盛器,后以编竹代替,即畚箕,是用以撮垃圾、粮食等的器具。《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腼熊蹯(fán,兽足掌)不熟,杀之,置诸畚。”《广韵》注释为草器,“畚,盛土器。以草索爲之……畚,所以盛粮之器。”《说文解字注》则表明,“畚”最早是用来盛放种子用的。《列子·汤问》记载:“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见,古代的撮子是有盛放粮、土的双重功能的。

簸箕,畚箕,畚斗、撮箕,与“撮子”都是同一种器具,现指用木、竹、铁片、塑料做成的撮垃圾、粮食等的器具。早起的“撮子”没有把手儿,后来加上了丁字梁,利于使用。再后来有了塑料撮子,配有或长或短的垂直把手,这是后人为了方便劳作不至于长期弯腰改良而成的。

东北人的构成和山东人闯关东有关,所以“撮子”明显是受了山东方言的影响,而唐山正处于关内关外的咽喉,是闯关东的必经之路,加上唐山远在明代曾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移民地来源之一也是山东,故受到山东和东北方言的双重影响。由于东北人发音一般c、ch不分,即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不分,容易把平舌读成翘舌,如把把“sēn(森)”读成“shēn(深)”;把“zé(责)”读成“zhé(哲)”;把“cè(测)”读成“chè(彻)”;把“zàn(暂)” 读成“zhàn(占)”;把“cè suǒ(厕所)”读成“chè shuǒ(彻说[上声])”;把“cǎi jiǎo踩脚”读成“chǎi jiǎo(柴脚)”等等。所以把“撮子cuōzi”说成“戳子chuō zi”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