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津老城,久居天津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老城范围,一般是指今天的东、西、南、北四条马路之间,也就是天津人所说的老城里。有句老话说:“北京是个帽子城,保定是个靴子城,天津是个算盘城。”这句话形象地勾勒出北京、天津、保定三座古城的形状。我认为天津人以这三座城进行对比,尤能突出天津城的特点。天津卫为嘛叫“算盘城”呢?这是因为,当年的天津城以鼓楼为中心,为一长方形城垣,东西长五百零四丈,南北长三百二十四丈,城周长九里十八步,恰似一盘巨大的算盘。
天津卫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那时还只是一圈土围子,设有四门,门上建城楼,虽为土筑,却因修建得十分壮观,以致博得“赛淮安”的美称。弘治初年,山东按察司副使刘福兵备天津时,用砖包城,四门重建城楼,分别题名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此后,天津城屡经修建。有一次大修是在雍正初年,天津发了一次大水,水退后重修城垣。每面城门上均嵌有石刻的门额,北是带河门,西是卫安门,南是归极门,东是镇海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破天津城,成立了“都统衙门”,决定拆除城墙,当时虽有众多乡绅反对,与其交涉,但最终未能阻止。
“算盘城”当初是天津卫的卫城,这是确定无疑的,但到后来就发生了变化。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至雍正三年(1725)清政府改卫为州。卫是军事单位,州是行政单位。六年后升州为府,管辖范围为六县一州,即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城内建府署等机构,并未另建府城,这“算盘城”便成了府城;同时,附郭置天津县,专门管辖天津城及原属河间府静海县、顺天府武清县的一些地方,县衙也设在城内,故天津又有“府县同城”之谓。因府县并设城内,故建有府城隍庙和县城隍庙,有府文庙和县文庙,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天津的老城早已被拆除,但老城内的旧建筑和当年留下的地名依然是韵味儿十足。像贡院街、户部街、仓廒街、府署街、镇台衙门、沈家栅栏、卞家大院、拴马桩胡同、乡祠胡同、双井胡同、中营、龙亭、鸽子集等,或露出富贵气象,或摆出满脸官气,或反映出旧时那种简朴而古老的生活。笔者翻阅老作家秦瘦鸥的《海棠室闲话》,得知秦先生当初写小说《秋海棠》便是从天津老城里得到了启示。他回忆说:“记得早先的天津市内,在临近的金汤桥的海河以西,还有一片旧城区,纵横不过数里,方方正正,犹如一块棋盘,街道都很狭窄,却颇有古香古色的气氛。是时秋季中的某一天,我信步走过一条幽静的石街,偶然瞧见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少女,而外形又那么苗条灵秀,容光照人,以至在短暂的一二分钟以内,便使我的脑神经上深深地刻下了她的倩影,后来在塑造罗湘绮这一人物时,不由不想到了她。”上世纪80年代《秋海棠》被拍成电视剧,有人问他:“为什么你要选择天津这个地方作为秋海棠与罗湘绮相遇相爱之处?可有什么特殊原因?”秦先生说:“这一问,真教我往事历历,如在目前。”由此可见天津老城里在这位上海老作家心中的地位。
旧时的老城里是天津老百姓生活状态的缩影,也是津沽民俗的集中展现。听老辈人讲,民国年间,城内吃水得靠城外供应,每天都有不少人力水车往城内拉水,因路窄常出现堵塞,一旦如此,必须错车方能通行。由于前面堵塞,后面又跟上来,水车越聚越多,有时错车需要半天时间。笔者幼时虽不住在老城里,却常到城里去玩,那深街小巷里的老宅尽管很旧,却像是一幅幅昔日的风俗画,也如同一瓶瓶的陈年老酒,有一种独有的魅力。记得老城旧房即将拆迁时,我特意赶去看看,心中恋恋不舍,这也算是最后一眼了。这座“算盘城”的旧貌,无疑成为天津人不可泯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