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遗传承人兔爷张忠强

  • 2020-06-18 15:40:56
  • 徐徐道来话北京

老北京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今年53岁,祖籍河北。世纪50年代全家迁入北京,落户琉璃厂地区,爷爷、父亲都是手艺人,他做“兔爷”也已有几十年。

在老北京,拜兔儿爷是中秋节和吃月饼同等重要的事情。兔儿爷作为老北京人最喜欢的民俗玩具,曾经风靡数百年,制作技艺由一代代匠人传承至今天。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兔儿爷的造型、配色、用途等各个方面,也都打上了老北京的印迹,成为重要的北京文化符号。

张忠强接触兔儿爷最开始是在上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大师双起翔复兴了兔儿爷的制作工艺,他因缘际会,师从泥彩塑大师双彦,传承下来这门老手艺。

在老北京,一进八月,街上就出现了卖兔儿爷的,他们或在街边摆摊,把大大小小的兔儿爷由低往高摆成兔儿爷山,迎来人们的关注和选购,或挑着挑儿沿着胡同叫卖,由此拉开了北京人过中秋节的序幕。

老北京兔儿爷的店在杨梅竹斜街,虽然店面不大,但是店里喜庆的色调以及玻璃窗后一座巨大的兔儿爷像足够吸引路人的眼球。窄窄的小店摆满了大大小小、颜色形状各异的兔儿爷。

虽然今天张师傅制作的兔儿爷依然如老舍先生笔下的那般让人喜不自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兔儿爷正在淡出现代生活,淡出孩子们的视线。张忠强没有放弃,依然坚守,通过各种方式把兔儿爷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把这项伟大的事业传承下去。

顶盔带甲,背后插旗,或威风凛凛,或面含笑意,和京剧人物颇有几分神似。这兔儿爷是老北京传统的手工艺品,起源是月宫中陪伴嫦娥的那只玉兔。在童年时埋下的这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后来张忠强拜业内大师学艺,系统地学习探究北京泥彩塑这门非遗技艺,越深入其中,就越发地对兔儿爷热爱。

“每一尊兔儿爷都是‘孤品’,虽然也会用模具来‘磕’,但因为手法,用力大小等,每尊兔儿爷都有细小的差别,而且后期的全手工地绘制,兔儿爷的色彩、神情都是独一无二的。”张忠强老师为一得阁量身定做的兔爷造型。

老北京兔儿爷看似简单,其实制作起来工序也颇为繁复。单是制作原料就很讲究,挖泥取泥、生泥去性、浸泡去杂,然后反复摔制,以使不干裂、不变形。根据要做的作品和泥的特性,还要在泥里配置植物纤维之类的辅料。

“摔泥也很重要,充分地摔,跟和面似的,不粘盆、不粘手,再放置一段时间,这样的泥特细腻,怎么塑怎么有。”漫长的原料准备期后,则是修坯、打磨、上底色。“打完坯后得自然阴干,不能用太阳晒,电吹风吹,那样容易开裂。修坯打磨之后是上底色,刷上三四遍白色之后,才能彩绘。”

老北京兔儿爷的泥坯作为古时人们祈福的承载,以及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具,老北京兔儿爷已经流传了400年,是老北京传统的象征之一。在当下,和许多老手艺一样,老北京兔儿爷也面临着,如何跟上时代,继续保持活力的命题。“老手艺得传承,也得改变。”

张忠强是十分坚定的“创新派”,“光提‘守’,不做变化,最后还是守不住的。”细细观察张忠强制作的兔儿爷,其实和传统兔儿爷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传统的兔儿爷大多表情严肃,而我做的兔爷,都是乐呵呵的。”张忠强制作的兔儿爷,大多体态圆润,笑容可掬,看上去很萌。

在张忠强看来,这小小的兔儿爷所承载的,不只是曾经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愿,也是绵延深厚的京味儿文化。一座城,一门手艺,韵味悠长。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