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BOCEC)隶属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是北京市综合性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中心始终坚持“让世界了解北京,让北京走向世界”的理念,致力于在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像老北京人一样逛吃逛吃”,是来北京旅行的游客所喜欢的方式。除了逛名胜古迹,“打卡”北京土著的生活小确幸,这才是真·生活在别处。说起北京的小确幸,戏楼是排行前三的存在。老北京人就有闲来哼三两小曲的习惯。
北京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戏楼的繁荣鼎盛是分不开的。早先的京城戏楼主要有宫廷、王府、会馆三大类,而会馆就是民间戏楼的典型代表,它们多藏身于如今的北京西城区。
戏楼地图
西城:湖广会馆、正乙祠戏楼、安徽会馆、阳平会馆、广和楼、广乐戏院、天桥乐茶园、老舍茶馆、梨园剧场等
东城:故宫畅音阁、恭王府戏楼、长安大戏院、东苑戏楼等
通州:梨园镇等
海淀: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等
宫廷戏楼
清朝的戏曲剧本经常出现一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桥段,对戏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清朝的皇帝们经常出入的地方,如紫禁城(故宫)、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甚至去承德途中的张三营、盘山行宫等处,均大兴土木建造各式戏台。
故宫畅音阁
在《上新了,故宫》中,它被称作是“能上天入地的地方”,这里的演出是“古代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之一”。这就是故宫畅音阁。
乾隆年间,宫廷戏曲空前繁荣,乾隆皇帝更是个戏迷。他下诏选取八旗子弟以及太监组建“内学”和“外学”,戏曲表演空前盛大,使得清朝成为戏曲的集大成时期。
畅音阁位于故宫宁寿宫内。清朝乾隆帝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建筑是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
畅音阁平面呈凸字形,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可以说是古代的“吊威亚”。不过,当时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
畅音阁戏台内部结构复杂位于底层的寿台是演员的主要表演场地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清乾隆,纵219厘米 横28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描绘乾隆帝生母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庆典盛况。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帝于慈宁宫为母亲庆贺八旬寿辰,图绘场景定格在彩衣躬舞、捧觞上寿之后
清朝的宫廷戏,表演者通常穿戴华丽,场景布置精巧,剧名、曲牌、脸谱等更是精美,记载着时光深处那些精彩绝伦的清宫往事。
紫禁城内的皇帝观戏宝座故宫畅音阁戏台阅楼内慈禧看戏时的宝座
除了畅音阁,故宫之内实际还有几处戏台:景祺阁戏台,与慈禧曾居住的乐寿堂很近,但现戏台已经不存;丽景轩戏台,位于储秀宫后,是慈禧住储秀宫时常用戏台之一。漱芳斋室内戏台,位于漱芳斋后殿西间,戏台呈方形亭式,台前两旁对联为古琴状,非常别致……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德和园大戏楼,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虽然是仿畅音阁而建,但空间更加宽敞。
德和园大戏楼建于公元1891年,原为清乾隆时怡春堂旧址,光绪时改建,专门为慈禧太后60岁生日而修建,因此也是专供这位太后休闲观戏的场所。
大戏楼高21米,上下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具有"地井",舞台底部还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亦可从" 地"而出,还可以引水上台,设计可谓精妙绝伦。
王府戏楼
恭王府戏楼
由于清代不准王公大臣到民间看戏,不少王公大臣就在府中蓄养戏班,在府内演出,便逐渐形成了王府戏班。
位于北京什刹海北岸恭王府花园的恭王府戏楼,就是以前亲王听戏的地方。这座戏楼建筑设计绝妙,为凸出形舞台,台上的演员唱、念、道、白可以清晰的传到每一个角落。恭王府戏楼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也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
民间戏楼
湖广会馆
如今的湖广会馆里,唱着芳华满园的京剧,说着笑声满堂的相声。一个叠一个的茶杯印子,映射出如今的湖广会馆依然承袭着往昔的精彩。
旧时,谭鑫培、余叔岩、陈德霖、梅兰芳等京剧大腕都曾在此献艺。如今,会馆里一曲曲骨子老戏、小折子戏吟唱着,是老戏迷的精神家园,也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一睹风采的游客。
湖广会馆位于北京老宣武区的虎坊桥(现在属于西城区),建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原是明万历朝大学时张居正的相府。
逛完八大胡同,可以去护国寺街尝尝北京特色小吃。护国寺街以小吃闻名,除此之外,这条小街上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梅兰芳纪念馆。
正乙祠戏楼
正乙祠戏楼同样是一座位于京城老宣武区的民间戏楼,是会馆里唯一以“祠”命名的会馆。正乙祠戏楼被坊间称为“中国戏楼活化石”,是中国最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距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
在明朝的时候,正乙祠原址本是一座寺院。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当时浙江在京的银号商人们集资建造了正乙祠,主要是为了供奉正乙玄坛老祖。到了1710年,家财万贯的浙商们决定扩大规模,遂再次集资购买了土地,在扩建祠堂的同时加盖了戏楼。
300多年来,正乙祠见证了京剧世家和古戏楼的历史渊源。史料记载,梅兰芳家族几代传人均曾在正乙祠戏楼登台演出,此外,京剧大师程长庚、卢胜奎、谭鑫培等都曾在此献艺。
安徽会馆
位于北京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的安徽会馆,原为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寓所“孙公园”的一部分。清康熙年间,徽班进京时曾在这里演出《长生殿》。
安徽会馆曾经被看作是“京中会馆之首”。整个会馆分为中、东、西三路庭院,东路为乡贤祠,有思敬堂、奎光阁等建筑。西路为接待用房。北部原有花园,面积1300余平方米,有假山、亭阁、池塘和小桥等,现仅存一座碧玲珑馆,李鸿章曾在此接待过朝鲜使臣。
2020年正值徽班进京230周年,如今的安徽会馆,联合中国戏曲学院了成立“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教学实践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的戏曲文化艺术展示中心。
阳平会馆
位于原崇文区前门外小江胡同的阳平会馆,和上面三家会馆一齐被称为旧时京城的“四大戏楼”,建于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是由当时的山西平阳府及周边20余县商人联合修建。因此,关于这个会馆到底是叫“阳平”还是“平阳”,还有过一番争议。
民间传闻里,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都在这儿看过戏。如今的阳平会馆,已经成为了刘老根大舞台演绎黑土地风情的地方。史料记载,阳平会馆始建于明代时期,后几经修葺,并在清代乾隆年间改建成戏楼。戏楼内还有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书写的匾额“醒世铎”。
旧时京城的戏楼里,风花雪月之词,登山临水之作,蔚然并兴,不论是宫廷、王府还是民间戏楼,都代表了中国当时戏楼建筑艺术的高峰。多少老故事,多少旧时光,都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戏台之间,余音未了,不绝于耳。
京剧文化博大精深
砌末之韵耐人寻味
更多精彩内容
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