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阅读书目推荐,陪你一起过夏天

  • 2022-07-07 14:35: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在炎热的盛夏,让我们一起沐浴在知识微风里,感受宁静和清凉,开启下半年的美好生活吧!

《恰同学少年——陪孩子读毛泽东诗词》

少年儿童读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可以得到传统诗词文化的启蒙,更重要的是可以深入伟人的精神世界,发现诗词中蕴含的力量美、崇高美,从而不断涵养自身,有效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徜徉诗词间,可以感受到多维度的意蕴。

近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了《恰同学少年——陪孩子读毛泽东诗词》,为少年儿童读懂毛泽东诗词提供了优质读本。本书适应少年儿童的认识水平和特点,在内容和设计上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力求最好的呈现。一如既往地坚持“大家写小书”的出版理念,由著名党史专家、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李洪峰进行解读,史实确凿,内容准确,文字流畅。在设计上,采取了“诗画结合”的表现方式,采用最早探索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毛泽东本人曾经予以很高评价的现代美术大师傅抱石的画作,致力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少年儿童在审美中加深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

《铜行里》

很多人第一次看见《铜行里》的时候,把书名都读错了,“铜行(háng)里”读成了“铜行(xíng)里”,然后困惑于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铜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不是很常见了,大家不太会想到铜器行当。

一个人名,一段传奇,填满一册铜册。一个人名被勾画,父亲找回这个人名隐藏的故事,石洪祥用这段故事填满属于这个人的铜册。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铜行里》中父亲的每一次回忆、出现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读者也如身临其境,跟着故事中的人物或悲或喜、或起或落。尘封已久的记忆被唤醒,拂落的尘埃是父亲往昔的情谊,焕发出的闪耀光芒震撼石洪祥以及看故事的我们。

《铜行里》最大的亮点是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铜器熟知的人已经越来越少。铜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连接着中华文明久远的历史。小说中关于铜器的细节,总是充满仪式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铜器行大掌柜在收小学徒时讲到的三个规矩:具铜心、辨铜气、结铜缘。

具铜心,即“选择当铜匠,就要有一颗经过十二炼的铜心,哪怕深埋黄土之中也不锈不烂,不改不变。”

辨铜气,即“铜与人一样有一种看不见的铜气在,铜匠若不辨铜气,则识不了铜性,做不到人铜合一,做出的器物就会缺少灵气。”

结铜缘,即“选择了做铜匠,就是与铜结下了一生之缘,要敬铜、惜铜、善待铜,把自己修炼成一个铜人。”

其中,铜气最为玄奥难懂,是要有悟性的人用心才能体会得到。虽然看起来玄之又玄,理解之后就会发现,这与现代科技文明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殊途同归。具铜心,是持之以恒的决心,是对所从事行业的热爱之心;辨铜气,是熟能生巧的技艺,是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之后对品质自然而然的一种感知;结铜缘,是具备为自己从事行业发光发热的觉悟。做铜匠如此,为自己热爱的事物奋斗,亦如此。

《中国美术五千年》

一部厚重的中国美术史,就是一部浩瀚的美术作品史。《中国美术五千年》站在历史、当代和未来的交汇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和画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此书对大众审美而言,提供了最新的“知识图谱”。

全书并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解中国美术的前世今生,而是以24个朝代、50位名家、300幅传世画作为主线,构筑五千年的风雅传承。书中,呈现了中国美术的风格演变、技法沿革、题材变迁,解析历代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追求:从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可以看见对天人和谐的祈盼;从商周青铜器中,可以看见对礼乐制度的坚守;从山水画中,可以看见寄情高远的文人情怀……美术里的中国,既淡雅、悠远,又庄严、宏伟,中国人古今相连的审美情趣、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都跃然纸上。

中国美术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心灵表现。中国绘画精神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心画,这是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和优点。大体说来,元代之前追求形似,而在元代,绘画表现心灵,为心画。中国绘画不是摹仿,是“心造”,画境就是心境。二是不求形似。西方美术用色彩和线条描绘对象之“真”,画得“像”曾长期是西方古典美术的重要标准,而中国画的“真”不靠笔,靠意,是意到笔不到的“真”。三是物我同一。《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意是天地万物就是我,我就是天地万物,天地万物与我是同一的。如王冕的墨梅、郑板桥的墨竹、荆浩的山水、八大山人的鱼鸟,究其精神实质,都是画家画自己的精神世界。四是气韵生动。这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不懂得气韵生动,就不懂得中国绘画。中国美术最迷人之处,就是表现了活的生命。即便是单色的水墨和线条,也是灵动的。重要的是,中国人以生命的精神看待大千世界,人物画和花鸟画是有生命的,山水画也有一股顽强的生命力贯穿其间。五是净化灵魂。现当代名家傅抱石说过,中国绘画是民族精神的有力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近的一种形式。中国绘画的终极目的,就像中国哲学的终极目的一样,都是教人做一个灵魂纯净的好人。

《古代中国百家谈》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大国,悠悠历史几千载。许多人一提到“历史”,往往充满敬畏,认为它既严肃又枯燥,但其实,对历史的解读,也可以是既生动又鲜活的。

北京日报出版社策划推出的“古代中国百家谈”丛书就是这样轻松有趣解读历史的一套图书,分《朝起朝落:一个古老大国的由来》《天下有治:长治久安,几千年的不变追求》《自古繁华:人文百态与大国气派》三册,将古代中国从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到生活、文化的丰富多彩,再到大国的外交与魅力一一道来,主题鲜明,可读性强。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专家荟萃,文章作者包括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文史学者等等,汇集了全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家写小文,各展学思、各抒己见,以不同的视角、通俗的语言,为读者发掘历史真相、讲述历史细节。

《敦煌岁时节令》

千百年来,敦煌的画师们将自己的日常生活画进壁画,其中“岁时节令”的内容更是丰富多样,它们与飞天花雨一起,沉睡在喧嚣的黄沙里。近日,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将“敦煌”与“岁时节令”两相结合,编写并出版了《敦煌岁时节令》一书,重现敦煌古代生活图景,使古老的、看似遥远的敦煌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

清明游春,夏至祈雨,处暑纳凉,小雪饮酒,“敦煌岁时节令”是从古至今敦煌地区的风土人情,也是历朝历代敦煌人平凡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敦煌岁时节令》,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编者们想要传达的态度:古人最想传递给子孙后代的信息——诗意与生活。

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长河里,立春祈年、雨水春耕、七夕乞巧、中秋团圆……人们在岁时里祈愿和美安康,在节令中守候万物生长。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岁时节令的更迭往复里,中国人的浪漫智慧与生活意趣也于此间生生不息。

《敦煌岁时节令》以“传承、人文、诗意、生活”为核心理念,在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深厚内涵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令和敦煌文化相结合,把中古民俗引入现代人的视野当中,重现敦煌古代生活图景。

与同类型的读物相比,《敦煌岁时节令》中最独特的部分,是敦煌文化与传统岁时节令的融合。以端午节为例——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有纪念屈原之说,也有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之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还属纪念屈原之说。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南方的人们戴花绳、吃粽子、赛龙舟……可是,敦煌地处西北,没有可以赛龙舟的大江大河,人们怎么去度过端午佳节呢?

在这里,“敦煌”这两个字不再仅仅意味着我国茫茫大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镇,也不再仅仅代表着浩如烟海的壁画艺术与文献记录,它更多代表着敦煌这个地区自古而今的风土人情,以及历朝历代敦煌人的喜怒哀乐。

走近《敦煌岁时节令》,敦煌文化的磅礴气韵与生动气息迎面而来。清明游春,夏至祈雨,处暑纳凉,小雪饮酒,在四季岁时、春秋节令中,与古人一同探寻岁月的奥秘。在此间,邂逅属于中国人的清朗与壮阔。

《六十才终于耳顺》

在《四十而大惑》和《五十还不知天命》之后,齐一民先生又推出了他的最新力作《六十才终于耳顺》,该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综观“跨越十年坎”系列,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在每个不同的时代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孔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人到了六十岁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品味的也都品味过了,酸甜苦辣咸,悲欢离合苦,名利、地位、金钱、成败、得失,宛如镜中观物,能够拿得起,放得下。

生活是需要记忆和细节的。老乔快到六十岁啦,老乔要考驾照了,老乔要买奔驰了,然而,老乔其实是个老司机,二十多年前在北美叱咤风云、纵横商场的时候老乔就开过车。读着这是一段很有画面感的文字时我极力想象着异域风情的画面,想象着当年老乔的故事。

所以老乔就是老乔,“二进宫”学车时练个“坡起”也能练出感慨,而且感慨的还挺有水平,比如说以58岁高龄考驾照,“其实就是一种坡起——爬到人生的半山腰后,你先停顿一下,再伺机启动,开始生命后半段的行进。然后,无声冲过终点。人一辈子难免要爬一些坡,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点;有人能遇到坡上起步,有人爬上最后一个坡就再走不下去了……”

顺耳和耳顺不同。顺耳是凡夫的境界,更多是让外来的声音顺应自己的耳朵,而耳顺则是自由的,是开放的,是自然的,是心灵提升、人生开悟、思想圆润的新境界。许多人不停抱怨命运、生活的不公,抱怨自己不能成功、没有荣誉、缺乏财富,其实他们最缺少的是对自我的理解和人生未来的追求。

都说六十岁一甲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运,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命题,每个人在每个不同的时代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就像作者经历了疫情之下的线上教学、第一次用“钉钉”教学软件、第一次换花样冰刀滑冰,而属于作者的更多的第一次依然在前方等待着他。

《廊桥笔记》

鲁晓敏新近出版的《廊桥笔记》堪称中国廊桥的一部“梦华录”。他从家乡浙西南出发,探访了大江南北三百多座古代廊桥,他笔下的廊桥,不只是桥梁与房屋的简单组合,更是传统中国的生活和信仰的“物”的呈现。

《廊桥笔记》共分为四章,分别是“何以廊桥”“廊桥之境”“美哉廊桥”“廊桥遗梦”,作者鲁晓敏唯美的叙述且不乏专业的解读,既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人文环境描写,又有关廊桥的专业详实的知识介绍,加上摄影师吴卫平精美的照片,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一册笔记,写出了廊桥屹立于天地自然的大美,道尽了廊桥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渊源,说全了廊桥和人们的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

作者虽以客观冷静的笔调来写,但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对廊桥的痴迷与热忱,对保护廊桥不遗余力的赤子情怀。五大廊桥群、数十座廊桥都在他的笔端,作者以质朴兼典雅的语言如数家珍般为你一一呈现:一幅幅美丽的的“廊桥流水人家”图、一帧帧人与廊桥和谐共生富有人间烟火气的画面、一个个曲折动人的传说故事、一曲曲为了造桥、护桥而唱响的平民英雄的赞歌。

《老五》

谢刚的长篇小说《老五》笔触立足于讲述主人公老五以及苏禹、郑园园等人物的命运历程,在平和的语调下隐藏着对人生的思考。

书名中的“老五”自然就是小说的主人公,老五本名武修德,因在宿舍排名第五,所以被叫做“老五”。老五虽然长得五大三粗,却相当内秀,勤奋上进,从没松懈过学习,凭借着每天兢兢业业上课抄笔记的劲头,他在学年末的考试中出人意料地超过了整个系读书最好、学问最高的“公主”苏禹。在自己从来不屑一顾的人面前栽了跟头,苏禹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她向老五立下战书,势必要在下学期决一雌雄。于是她屡屡在课堂上挑衅讥讽老五,老五却步步退让,这在充满浪漫幻想的苏禹看来,恰恰是老五宽厚大度的体现。

从叙事艺术角度来说,小说采用了双视角的叙述手法,情感基调复杂饱满,上篇采用老五同学“我”的视角进行叙述,下篇以老五名义上的妻子郑园园的口吻进行叙述,叙事者作为书中人物,既能参与情节事件过程,又能以旁观者角度向读者进行描述。这种向内聚焦的叙述视角受到叙述者身份的限制,造成一种叙述上的空白,形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另外,在情节设计上,为了表现命运的无情,不断将苦难叠加到主人公的身上,稍显刻意,造成苦难之外的主题缺席。但从另一个意义而言,“叠加苦难”的极致书写方式,也展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生命的韧性。

  • 编辑: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