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优质大展荟萃

  • 2022-07-19 17:32: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馆庆期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物的保护研究传承,国家博物馆推出系列展览“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暂定名),从藏品征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三个方面,讲述国家博物馆110年来典守文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历程,另外还将举办一系列活动。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40余万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系列,构成涵盖主题展览、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的立体化展览体系。

博物馆保存了大量考古出土的文物、传世的文献实物资料,如同璀璨夺目的珍珠一般,串联起中华文明发展史。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重庆中坝遗址出土的地层文物,完整包含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不同时代的所有地层,可以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延绵不绝的伟大与震撼。从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用火遗迹到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骨针,从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到大汶口文化猪形陶鬶,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亚启”青铜钺到商后期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从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虢季子白”青铜盘到战国时期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方鉴缶,从秦代的阳陵虎符到西汉的金缕玉匣到北齐的陶牛车,从宋代蹴鞠纹铜镜到明代郑和铜钟到清乾隆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珍品,都闪耀着文化的光焰,讲述着永恒的时间故事。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中,既有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形陶鼎、河南贾湖出土的七孔骨笛、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玉龙、甘肃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涡纹四系彩陶罐,也有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陶壶、浙江良渚出土的双鼻陶壶、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这些来自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明起源代表性物证一一呈现,生动诠释中华文明起源 “满天星斗”的多彩状态。

走进“古代中国”展厅,巨大的“中国历代地图”电子显示屏呈现在观众眼前,让人们刚入展厅就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在这里,春秋时期的三轮青铜盘、西汉时期“滇王之印”金印、辽正慧大师舍利塔小石碑、西夏文敕牌、元八思巴字《百家姓》、清《平定准噶尔图卷》……一件件文物直观地反映出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过程,充分证明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各个时代的不同服饰文物,反映出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的历史变迁,凸显中华民族在交融中不断发展繁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资源。

在“科技的力量”专题展厅,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合)本续》,充分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国家。从商代的刻干支表牛骨到东汉的错金钢刀,从元代的铜罗盘到明代的火铳,从詹天佑测绘京张铁路线的仪器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实验的关键部分记录,再到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一件件文物系统完整印证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又比如,“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系统反映出世界上里程最长、历史悠久且仍在使用的大运河的发展历程。“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展出的《长江图》、《长江万里图》、《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详图》、《滇南盐井图》等古代绘画长卷,全面展示长江的历史之久、人文之盛、生态之美、工程之巨。

近期展览推荐:

1.《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

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恰逢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博物馆司、罗马国家博物馆、意大利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合作举办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 。此次展览作为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的重头项目,展示出了中国与意大利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友好交往。

展览包含堪称意大利“国宝”文物之一的雕塑“休息中的拳击手”派出百分百还原的复制品、记录了庞贝古城街道与城距情况的石碑上,写满了奥斯克语铭文等在内的503件珍贵文物,展示了绚烂辉煌的古罗马文明,同时也见证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展览时间:持续至10月9日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3、北4展厅

2.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距今8500年至8000年的炭化稻、“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外销瓷器、迄今所见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骆驼——金远洞巨副驼的骨架……240余件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从海陆空不同维度呈现国博考古在找寻物质遗存探索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努力及成果。

此次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将将国博考古百年浓缩进展。以初期草创、筚路蓝缕、与时俱进、时代新章四个单元为主线,展览了国家博物馆百余年主持或参与的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向观众呈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讲述了悠久灿烂的中国故事。

展览时间:2022年7月2日起对公众展出 ,预计展出三个月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

3.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开幕

罗伯昭,曾名文炯,号沐园,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巴南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钱币学家、钱币收藏家,与方若、张叔驯并称“近代泉家三杰”,有“北方南张巴蜀罗”之美誉。1957年9月,罗伯昭将其收藏的15431件文物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至1965年,又先后捐赠文物70余件(套)。为纪念罗伯昭将“全部藏泉,公诸邦国”的爱国义举。中国国家博物馆值此之际,特别策划了此次罗伯昭捐赠展。展览精选罗伯昭捐赠文物珍品170件(套),通过“泉坛巨擘 沐园寄怀”“爱国义举 垂范后世”“不负重托 笃行致远”三个单元,系统展示罗伯昭的重要泉币收藏和学术研究。

展览时间:2022年6月29日开展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

4.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目前正在对公众开放中。本次展览是继 “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 之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中另外遴选明清肖像画佳作50余件(套)而举办的,题材涵盖皇室、名臣、名士、文会、闺阁、女容等多个方面,旨在持续展示明清时期中国肖像画的艺术成就以及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康熙书房坐像》《杜甫采药图》《追欢得禄图》……画中古人的一颦一笑都能通过线上线下展览清晰展现,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明清礼制官制、风俗服饰等丰富内涵。

肖像画作为图像数据,为后世留下了历史人物的容貌形象,是珍贵的历史记录;肖像画中服饰、装束、陈设等,不仅生动再现了当时各类文化制度,更反映了时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因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肖像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展至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技法,于绘画技法、表现方式和风格特征等方面均有创新与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完善体系。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明清肖像画题材丰富、类型多元。

本次展览由三个单元构成:皇室名臣肖像画写实为主、以形写神,发挥着纪功、颂德、表行的作用;文人名士肖像画集娱乐、艺术与观赏于一体,不仅有表达个人志向与雅趣的独立像,亦有赞颂传统伦理与美德的家族群像;记录容姿的女性肖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的观念觉醒,从早期规箴教化目的转向对女子美感的呈现。可以说,此次展览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明清肖像画的内容技法、时代背景、创作历程与相关内涵,令观众在观赏画作的同时,能够具体入微地从中领略明清两代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思想追求、信仰观念和审美情趣,深入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政治、礼制、官制、艺术、风俗、服饰、审美等各个层面的丰富内涵。

展览时间:展出中

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 南9展厅

5.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原创策划的“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览向公众展出。

展览从家国情怀这一角度,鉴选馆藏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饱含对家人、对国家热爱之情的遗书、手稿、家信等珍贵文献以及各类实物170余件,分为“革命理想高于天”、“繁霜尽是心头血”、“奉献如歌家园梦”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四个单元。

展览尾厅还重点呈现了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在脱贫攻坚中的不懈奋斗与努力,旨在向广大观众表达: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展览时间:正在展出中

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北8展厅

今年7月6日至11日,国博联合国内外33家顶级博物馆共聚云端,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为主题,共同举办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10位国内博物馆馆长将联袂讲好中国故事,并与来自五大洲的24位国际博物馆馆长一起,用约150件珍贵藏品展示人类文明的灿烂成果,传递和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本次馆庆期间,国博还将为全球观众奉上3个国际交流展览:7月10日至10月9日,国博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合作举办“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中国观众在国博展厅看到来自意大利的308件(套)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青铜器、雕塑、陶器、钱币等珍贵文物,领略意大利的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

7月26日至9月25日在国博举办的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展览名称待定),是第十一届中韩日国家博物馆馆长会议的成果,旨在深入展示中、韩、日三国古代的青铜工艺之美,系统呈现三个国家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礼仪文明与科技艺术成就。

此外,由国博策划的“食味中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已经于6月8日在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览系统阐释了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变迁与文化内涵,让世界了解和感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生趣。而在国博北11展厅,国内观众亦可看到同款展览,体味调羹弄膳之间流露出的生活智慧和生命尊严。

  • 编辑:王珏(实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