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地区古属孤竹国、燕国,后属右北平郡、辽西郡、永平府、唐山地区。这里曾归辽、金统治,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地区。明初,曾有大量移民进入,所以形成文化的多元化。目前收集到的大多是明清两代和民国初年的民歌。民歌艺人都是农民,多是农闲时自娱自乐的演唱。晚清时期,民歌艺人有成兆才、金菊花、任连会、孙凤鸣、金鸽子、海里蹦等,这些艺人从唱民歌到唱莲花落,以后成为评剧的第一代艺人。最有名的民歌艺人是光绪年间的常平和张成。他们在大蒲河成立了一个“海乐班”,专门收徒传授民歌。著名民歌演唱家曹玉俭就是他们的高徒。以后,刘荣德又拜曹玉俭为师,学到了冀东民歌的唱法和众多曲目。曹玉俭、刘荣德又在各地音乐院校讲课传授民歌。
冀东民歌在河北民歌大家族中,独树一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色彩区。从内容上讲,语言朴实、简练、生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身边的事。随着民歌的口头流传,艺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民歌。从形式上讲,冀东民歌因其地区人口密集,语言柔和,所以属抒情型民歌。大都曲调婉转流畅,上挑下滑,技巧高超,并有丰富多彩的润腔方法,有感情润腔、力度润腔、速度润腔、连断润腔等。从调式上讲,以徵调式最多,依次还有羽调式、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另外还有离调、转调各种方法。从曲体上讲,也比较齐全,有单乐段、复乐段、循环体、板腔体、联曲体等。在衬词、衬句上,也很独特,以长大见长,有不少冀东民歌有较长的拖腔。
冀东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的一面镜子,人民的心声,劳动人民的无字教科书,是研究当地人文、风俗、地理、历史、语言、道德等方面的重要渠道,是民族唱法的优秀载体,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冀东民歌虽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演唱技巧高超,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劳动号子已消亡。演唱民歌的老艺人陆续谢世;秧歌舞蹈舞姿日趋复杂化,已与民歌脱钩。叫卖调受现代广告形式的冲击,也寥寥无几,只有山歌、小调尚存,却又受到现代娱乐方式广播、电视、卡拉 OK 的冲击,也很少有人演唱了。在这种情况下,冀东民歌的演唱都是在刘荣德、王世杰、郭文德等人的教授下,在各种晚会及电视节目和汇演中演出。为了使这一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冀东民歌文艺工作者正在积极传授优秀民歌、改编民歌、录制民歌,以多种形式使之为现代社会服务。
冀东民歌非遗传承人
刘荣德
第三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35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卢龙县双望镇。民歌演唱家、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书画家。曾任河北省文化厅高级职称评委会多年。是中国民乐艺术终生贡献奖得主。1963年随河北民歌演唱赴京为文艺界及音乐院校演唱民歌,被誉为民歌演唱家。主编了《唐山地区民间歌曲集》、《唐山地区唢呐曲集》、《唐山地区打击乐曲集》、《唐山地区民间音乐资料集》。有冀东音乐通和歌仙的美号。
专著《冀东民歌研究》(合作)、《乐亭影戏音乐概论》、《冀东地秧歌》均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另有《怎样创作歌曲》、《民族唱法综述》、《鼓吹乐花奏艺术》、《刘荣德书画集》等在各地出版。
论文《冀东民歌演唱方法和技巧》、《民歌园中的奇葩——山坡羊》、《乐亭影戏的调式转换》、《冀东吹打乐》、《锣鼓乐结构初探》、《戏曲风合唱的编创》等三十余篇发表。
创作歌曲千余首,代表著《槐花海》、《彭丽媛演唱》、《创花生》(杨洪基演唱)、《闹花灯》(中央民族乐团演唱)。歌曲《京唐港送》(合唱)、《李大钊组歌——启明星》(合唱),混声合唱《拣棉花》、《晚霞情》、《渤海渔歌》等获国内、国际大奖。《民歌演唱家刘荣德专集》曾在中央电视台由朱军主持的“东西南北中”栏目中播放;2010—2011年,刘荣德演唱及教唱的民歌在央视“民歌中国”录播了九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