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非遗,威县乱弹

  • 2023-04-03 19:48:00
  • 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属冀南平原。威县历史上地处 “燕南赵北”之地,与北方戏曲中心——山东临清毗邻。威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孕育出了明显带有“燕赵慷慨悲歌”之风的古老独特剧种——威县乱弹。

威县乱弹是河北省的重要地方戏曲,是河北“四大剧种”(昆、高、丝、乱)之一(纪根垠语),被专家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迄今所知,最早有关乱弹腔的记载是清刘献廷的《广阳杂记》。刘献廷生于1648年(清顺治元年),卒于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据此,王芷章先生在《腔调考源》中说乱弹腔产生于顺治末年到康熙中叶以前的三四十年间。

清乾隆年间,直隶清苑县进士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对乱弹腔作过如下描述:“渭城新谱说昆梆,雅俗如何占号双?缦绸谁听筝笛耳,任他击节乱弹腔。”据考证,《百戏竹枝词》写于乾隆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1756— 1766),这说明此时乱弹不仅已在河北演出,而且因其雅俗共赏受到普遍欢迎。这里指的就是《缀白裘》中被称为“梆子乱弹腔”的乱弹腔。另据徐大椿所著《乐府传声》一书中的记载可知,在清乾隆年间,乱弹便已成为与当时的“西腔”、“高腔”、“梆子”相提并论的重要的声腔并在北方流行了。

威县乱弹音乐极具特色。唱腔以板腔体为主,有些剧目还保存着“曲牌连套体”诸腔杂陈等元曲和诸宫调的特色。其声腔包括:乱弹腔、昆腔、扬州乱弹、高腔、罗罗唢呐二黄和杂腔小调。板式以“二鼓头”和“慢板”(亦称慢乱弹或慢流水)、流水板、一鼓头等为板式为主。

威县乱弹伴奏曲牌非常丰富,流传至今的有100多支。其中,混牌子主要来源于昆腔,一般都有唱词和锣经,如山坡羊、粉蝶儿、大泣颜回、朝阳歌、一江风等。清牌子分大唢呐曲牌、笛子曲牌、海笛曲牌3部分,常用的有大开门、小开门、扬州开门、二板揣、老调揣、开门序、唢呐皮、步步娇、四上鲜等。乱弹锣鼓经“开台锣鼓”和身段锣鼓极具特色。伴奏主要采用唢呐、笛子和笙等管乐器。在音乐的用律上,采用“纯律”。唱腔与伴奏采用“支声复调”的多声部音乐表现形式,每个声部在整体制约下独自进行,形成独特而微妙的色彩性对比效果。这在中国戏曲其他声腔中是独一无二的

威县乱弹唱词为上下句结构,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本句式。昆腔词格为长短句。唱腔为本音咬字假声拖腔。

威县乱弹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若干小行。乱弹原有末行,归到生行和净行中。其表演古老浑朴,粗犷热烈,注重唱、做、念、打。老生、胡子生的重头戏为多,为生行之首。表演特技有:飞锥穿叉、滚绳卷帘、叼碗捉提、簸粮下高、上吊荡人、吊辫子等。

乱弹腔在河北威县一带广为传播,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燕赵民俗和北方弦索声腔、梆子腔声腔的影响,其风格渐而趋向高亢激越,浑朴粗犷。主要唱腔仍保持着原来的基本调式,伴奏沿用唢呐、笛子和弦索。由于保留了南曲以檀板司节奏的习惯,渐而取消了梆子击节,逐渐形成唱腔悠然以长,伴奏音繁节促的特点。清嘉庆、道光年间,业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京徽的合流,威县乱弹便脱颖而出,自立门户了。

清嘉庆、道光年间,乱弹即在威县官道(今京大公路)两侧扎下根基。随着乱弹班的演出范围的扩展,渐传至顺德府(今邢台市) 的巨鹿、隆尧一带 。清同治末年,传到“北府”(真定府),流布范围向北扩展至今藁城、元氏、赞皇一带 。晚清、民国年间,威县乱弹班社众多,名伶辈出,极盛一时。威县乱弹的演出地域东到济南,西到上党,南跨黄河,北越燕山, 吐芳冀鲁,饮誉津门。

新中国成立后,威县乱弹得到空前发展。1954年,威县乱弹剧团成立,先后排演了《满江红》、《铁冠图》、《临潼山》等传统剧目。1963年后,排演了现代戏《紧握手中枪》、《八一风暴》、《红湖赤卫队》等剧目。1977年,威县又恢复乱弹剧团。1980年,威县乱弹剧团编排的大型古装戏《王怀女》,由河北电视台录制,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多次播放。

威县乱弹剧目丰富,约有300多出。代表剧目有:《临潼关》、《广武山》、《煤山》、《两狼山》、《石佛寺》、《全忠孝》、《白逼宫》、《王莽篡朝》、《大上吊》、《调寇》、《金钱豹》、《顶灯》等。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