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东石善
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东石善地处太行山中山区,属信都区北小庄乡管辖,村民720多人,耕地540亩,山场林地12000亩。村落紧邻321省道,南北西三面青山环绕,东面白马河流水淙淙,明清时期顺德府通往昔阳、榆次以至于太原的古商道挨村而过,可谓环境清幽,交通便利。
石善村名的来历源自一个传说。很久以前的建村初期,这里常发洪水。一年夏天,阴雨连绵,暴雨如注,山洪暴发,冲毁了田地和道路,冲走了家禽和牲畜。万般无奈,村民集中到村后十八亩高地屈膝长跪,祈求上苍保佑。玉皇大帝闻讯,命哪吒率领天兵天将下凡镇妖。哪吒腾空飞临人间,手执风火轮把妖魔击死在北枣洼山顶。白马河随之风平浪静,红孩儿升天复命。可是,受伤的两个天兵和一白一红两匹天马被困河中,并带伤奋力搭救落水灾民。村民连夜在河岸栽木桩,围马圈,准备好好安置受伤兵马。然而天亮之后,村民怎么也找不到天兵天马,只见河流中央横卧着一红一白两块马形巨石,一些被从上游冲下来的老幼难民座于其上。难民自述是被兵马所救,拽马鬃上马背,保住了生命,可黑夜中两匹马变成了石头。听罢,村民急忙找寻两名受伤天兵,后来人们终于在河流两岸找到了两块威武矗立的巨石。大家终于明白:天兵天马化作巨石永远与村民相伴,以帮助消灾解难,护佑生命。被救的上游灾民陆续返回家园,他们把亲身经历告诉众人,盛传此地人好、石头善良,能消灾救人;久而久之,石善就成了这个村落的代名词。这个传说反映了当地人们的期盼和美好愿望。1983年,邢台县地名普查时,为避免和本县枣园乡石善村名重复,就把该村改为东石善。
周边环境
优越的地理环境,决定东石善附近很早以前就有人类活动。村南不远处有距今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遗址,对研究太行山东麓冀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有重大意义。正西十华里处的三尖山,气势雄伟,接地连天,是宋家庄镇和北小庄乡分界线,山上有被附近村民称为“寨环”的古石墙和营寨遗址,应为黄巾军凌霄山中央大寨的西南部防线。北沟跌台瀑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沟内白杨参天,阴翳蔽日;子牙洼松林茂密,清风阵阵。村西不远处有皇姑崖,民间传说三皇姑自南和县白雀庵到此修行,因野兽出没,不得安宁,又去凌霄山附近的寺沟落脚,怎奈寺里和尚品行恶劣,常来打扰,三皇姑只好翻山涉水,历艰难险阻,再寻清幽之地,最终停留在到群峰巍峨、深涧幽谷、清净秀丽的苍岩山超度凡尘。
街巷民居
自李姓于1403年从山西移民而来,王吴张广刘白诸姓陆续迁来。其中,李姓人口最多,已繁衍20余代。各姓先祖吃苦耐劳,勤奋创业,营造了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安乐窝。
东石善古村落以东皋门内东西街为主轴,以北皋门内北头街为辅,共有五街三巷,古井、古树、古磨盘分布期间。该村传统民居的特点鲜明,一是二进院三进院较多;二是几乎每个古院落不但建有临街门楼,院内屋门也建有简洁而不失典雅的门楼;三是屋顶四周垒砌骑马墙,墙角处凸起,形如宝塔,有的留有射击孔,有明显的防卫作用,美观且符合“要想好,屋要高”民俗。李家大院是全村院落翘楚,闻名北小庄乡一带。
李家大院坐落于东皋门内东西主街北侧,由三组相连的院落组成,最东边一组为两进院,另外两组为三进院。中间一组主院为三层楼,东西两组主院为二层楼。往昔岁月,三组院落设有侧门可相互连通,遇有红白喜事和过年节庆,各个院落的侧门打开,人员自由往来,既方便统一调配人员,又增加了家族成员同喜同悲的气氛,使家族关系更加紧密。毫无疑问,只有两进院落的东边一组院落头进院是李家大院的精华。手抚临街屋墙上圆润的拴马石,眼望门口旁高大的上马石,仍可想见院主人曾经的高贵与儒雅。登上整齐的石台阶,走进院落,精美而大气的木结构屏风式房屋门窗给人震撼之感。主房坐北面南,飞檐抱厦,高座五级青石台阶之上。东西厢房开有四扇木门,门两侧是雕花木窗,门楣上分别浅雕“名礼仪”、“谦郎文”三个大字,垂柱和雀替木雕精美雅致,富有人文精神。
东石善人耕读传家,无论习武经商,均以信义为本。清朝中期,张光居自幼习武,功夫高强,一生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他在本村及周边村庄负责安全保卫,看家护村,保卫了乡里安全和乡民利益。王世奎则武艺高强,气功功底深厚,两人应邀一起到唐山打响马,远近闻名。后人把他们的事迹编成剧本,在东石善戏楼演出,大受乡人欢迎。康乾盛世之时,李家家道殷实,为富且仁,在村里修建皋门,起建戏楼和三官庙时慷慨解囊;一般人家则出工出力,全村人同心协力,建起了东石善公共设施。清朝末年,本村铺设村南骡马驮道,以至于鹤度岭西侧的山西省疙瘩店铺石道,李家都捐资相助。由于努力耕作,信义经商,注重人才培养,李家逐渐培养出了栋梁之才。清末,李富增考中秀才,儿子李玉英则就读新学堂,成了直隶第二师范的校长,后回邢台任专属教育局长。李守哲在保定二师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参加了八路军,之后随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并担任邓小平秘书,为民族解放做出了应有贡献……。
2017年后,东石善先后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村民捐资10多万元,修葺了历经岁月风吹雨打而显得破败的古戏楼,唱一曲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发展太行山村民俗文化游的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