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东城区文化休闲之景点荟萃

  • 2023-04-21 17:51: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休闲胜地众多,既有极具古都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又有旖旎绮丽的自然风光。走进东城区,一起体验北京缤纷荟萃的休闲胜景,品味首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百工坊

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立足于弘扬传统的民族工艺 ,建设全新的工艺美术行业模式,打造百年名坊和传统工艺与时尚品牌。北京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是顺应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及北京人文奥运和行业振兴的大形势, 经北京市经委立项批准,崇文区政府和行业协会大力支持,由北京工美凤凰旅游艺术品集团投资控股,从事传统工美文化交流传播、鉴定收藏与现代工艺制作、开发、推广的专业化公司。

百工坊又称京城百工博物馆。总经营面积5.2万平方米。百工坊按照工艺美术品大类分为珍珠坊、玉器坊、景泰蓝坊、雕漆坊、金漆镶嵌坊、木器坊、花丝镶嵌坊、地毯坊、抽纱坊、陶艺坊、民间艺术坊等26个坊,集中了30多个门类的技艺,设置了50多间大师工作室,聚集了102位工艺美术大师,收藏大师作品1.7万余件,所藏皆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一曰国宝大师,二曰百工绝技,三曰传世之作,并以古代作坊形式经营北京传统的民俗民间工艺美术产品。所有进入百工坊的大师必须带一个徒弟,从而使传统技艺得以继承、创新。

开业以来,京城百工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开业典礼上亲切地接见了130余位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国际旅游联合会的主席埃里克.杜吕克先生在访问百工坊时称“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卢浮宫。”

京城百工坊将不遗余力地将这里建成:继承和弘扬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保护基地;研究、创新传统工艺美术的共享平台;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以展示工艺美术大师技艺为主题的“活“的博物馆!

菖蒲河

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坐落于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朴实端庄,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1923年8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被黜清帝溥仪为筹款救济日本灾民,而首次开放地坛。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市民公园”后荒废,1957年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1981年以来,国家投资对公园的古建进行了修复,1984年5月地坛公园正式售票开放,并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公园按照生态园林与精致园林的规划建设思路,投资千万余元,修缮了古建筑,整体规划,重现古典园林风采,恢复修建了钟楼与神马殿等,同时对皇祇室、牌楼、古坛墙及方泽坛等进行了修缮,还对园内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增加了公园的文化景观,增添了地坛文化的内涵。为强调空间布局的直线宽敞,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改造,再现了古代坛庙"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改造后的公园有精心养护的参天古木,笔直的园路,幽曲的小径,宽敞的广场,平坦的方砖路,艳丽的鲜花,柏树成行,绿草茵茵,把昔日的皇家坛庙衬托得愈加古朴幽雅、庄严肃穆。园内共有植物116种,草坪面积13,9600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6.99%,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68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多达80棵。

与此同时公园还注重抓好公园文化的产业化,努力挖掘保护和妥善开发利用公园所特有的祭地文化和庙会文化等文化资源,把公园逐步建成开辟成展示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窗口,在“文化立园、旅游兴园”的战略指引下,依托公园文化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提高了公园的文化品位,又丰富了游人的活动内容。开展适合广大游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使昔日的皇家坛庙,今日成为广大游人休憩、游览、娱乐的园林文化旅游胜地。

而每年举办一届的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以古坛风貌为依托,以注重民族、民间、民俗特色,注重文化品位在京城庙会中独树一帜,每年接待中外游客百万人次,成为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庙会。到地坛逛庙会已成为一项首都人民过年的风俗,并在海内外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春节文化庙会成为地坛公园的最具社会影响和最大规模的活动,也已成为公园的形象符号和著名品牌。

端门

端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天安门与故宫午门之间。端门系紫禁城古建筑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重门”,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

端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端门城楼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出巡、回銮、举行大典时,仪仗队取出各种仪仗,整齐排列在御道两旁,端门午门上钟楼齐鸣。从前朝三大殿至大明门逶迤三华里,以显示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端门广场形方而封闭,性格中庸平和,是一个过渡型空间。天安门至端门东西两侧为朝房,各26间,东朝房正中为太庙街门,西朝房正中为社稷坛街门,分别通向太庙和社稷坛。端门至午门东、西两侧为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简称)值房,东侧北部开阙左门门南为庙右门,通太庙。西侧北部开阙右门,门南为社左门,通社稷坛。民国期间太庙、社稷坛改为公园后,太庙街门、社稷坛街门、庙右门、社左门均封闭。

代表性景点:

1、端门大钟:端门镇殿双龙盘钮大钟,重逾3顿,每逢早晚朝、节庆日或皇帝出巡、回銮时,端门敲钟,午门擂鼓,钟鼓齐鸣,声震数十里,令人肃然起敬。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一伙英属印度兵窜上端门城楼,打开端门大殿,疯狂地抢掠满屋的仪仗、兵器、金器。最后,仅剩下悬在大殿中央的形大体重的镇殿之宝――钟,穷凶极恶的英属印度兵便用枪击坏乐大钟顶部的钟钮龙爪,才悻悻离去。

2、券形门洞:在舒展高大、端庄厚朴的城台下部有五个券形门洞,长均为40米,中间门洞最大,高8.82米,此门的中心点恰好压在黄城的中轴线上。其余四个门洞依次往外缩小,分别式4.43米宽和3.83米宽。御路门口只有皇帝能走,王宫门只有王宫等贵族走,外侧品级门只三品官以上走。五个城门洞中各有两扇朱漆大门,门上布有“纵横各九”的鎏金铜钉。

3、红漆楠木木柱:大殿共有60根直径约92厘米的红漆楠木木柱,正面的36扇门窗,为中国传统的菱花格式,窗的下部为雕花群板,显得大方稳重。  

功夫传奇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剧场,由天创公司投入巨资进行改造,将剧场外观及舞台硬件等进行彻底改善,满足演出需要及带给观众更舒适的观赏体验。红剧场采用80多吨钢材搭建的四方形钢架立体外观,诠释延伸建筑的“鼎足之势”。热烈的红色与强硬的钢架形成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似柔似刚,似烈似静。建筑钢架背后装有LED线条灯,可以实现背光反射,使夜晚下的建筑更具立体感与层次感,成为黑夜中一束鲜艳的“火焰”。每晚在此上演的《功夫传奇》一直座无虚席,《功夫传奇》专为旅游者量身定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形成“一个剧目、一家公司、一个团队”的管理模式。大型舞台功夫剧《功夫传奇》上演以来,曾接待过百余位外国国家领导人、驻华使节、夫人等。

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北京市中心长安街东端,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古观象台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辛亥革命满清王朝被推翻后,改称为中央观象台,成为民国初年的国家天文台,1929年停止观测,更名为国立天文陈列馆,成为中国第一座天文博物馆。1955年古观象台划归北京天文馆管理使用,1956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79年,国家拨款100余万元对台体和西侧院落进行了彻底整修,尽量恢复原貌,使台上台下浑然一体、古色古香,庄重而又幽雅。1983年4月1日重新开放,属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称作“观星台”,清代接收了明观星台的建筑和仪器,改称“观象台”,至今在台体南侧的门洞上方还留有石刻“观象台”三个大字,北京古观象台持续天文观测近500年,是世界上在同一地方观测时间最长的天文台。北京古观象台历史悠久,建筑、院落完整,仪器配套齐全,是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国内外享有巨大声誉。如此完整配套的巨型天文铜制古仪在世界上已是独一无二的了,它不仅是中西古典天文仪器的历史遗存,也是中国古代冶金铸造、机械工艺的重要遗存。主要游览项目有清代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展览、院落中陈列的元、明时代的天文仪器复制品。

代表性景点:

1、古观象台:观象台台体高13.75米,台上陈列着国之重宝——八架清代铜质天文古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玑衡抚辰仪)。这些仪器气势雄伟、铸造精湛,历经战火和种种磨难,至今仍保存完好,运转自如。

2、附属建筑群:紫微殿、东西厢房和晷景堂为主的附属建筑群,建于公元1442—1446年。紫微殿内正中悬挂着匾额“观象授时”,经考据是乾隆皇帝的手书,两侧有一幅对联“敬协天行所无逸;顺敷星好敕时几”。紫微殿和东西厢房内陈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展览。

3、院落:院落里陈列着元、明时代的各种天文仪器的铜质复制品,包括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的正方案、简仪(原大三分之一),原大明代浑仪、明代圭表和石质赤道式日晷。

故宫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市中心,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核心地区。原为明清两代皇宫。1914年,位于紫禁城南部的古物陈列所成立。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1927年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合并,仍称故宫博物院。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被运往上海、南京、四川等地。抗战胜利后,运回北京,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后来部分运往台湾。故宫博物院是以紫禁城建筑群、古代艺术品收藏及宫廷史迹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故宫筹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从明到清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临朝。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清帝逊位。在此前后500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居住并对国家实行统治。辛亥革命后,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当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1914年成立“古物陈列所”。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宫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7年,故宫博物院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故宫占地100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共有殿宇9000余间,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筑群。故宫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主体按布局和功能可以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举行朝会大典和行使权力的地方,主要建筑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帝后及其年幼子女居住的地方,主要建筑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外朝和内廷在中轴线上以乾清门广场为界,前(南)为外朝,后(北)为内廷。

紫禁城的布局、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是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宫殿建筑典范。故宫博物院目前对外开放面积为43万平方米,分为以三大殿、后三宫为主的中路;以武英殿为主的外西路;以养心殿、西六宫为主的内西路;以东六宫为主的内东路;以文华殿、奉先殿、宁寿宫为主的外东路等5条参观路线。故宫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城墙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

除了不可移动的宫殿建筑群,故宫博物院还拥有院藏文物150余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000余件(套)。分为绘画、法书、碑帖、铭刻、雕塑、铜器、陶瓷、织绣、玉石器、金银器、珍宝、漆器、珐琅器、雕刻工艺、其他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帝后玺册、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古籍文献、外国文物、古建藏品和其他文物等共25大类69小项。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陈列展览,有反映宫廷政务和生活状况的原状陈列,还有陶瓷、书画、珍宝、钟表、石鼓、青铜等各类古代艺术品专馆。另外还有一些举办短期特展的展厅。故宫博物院全年不间断开馆。

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景点:

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颁发皇帝诏书、历书 等重大活动的地方。

太和殿: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两朝24个皇帝登极即位等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

角楼:位于紫禁城城垣四隅之上,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构造复杂,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武英殿: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康熙四十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世称“殿本”。

养心殿: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代有8位皇帝先后居住在此,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

国子监

国子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城区成贤街。1956年,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1998年“辟雍”对外开放。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2006年,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

国子监始建元大德十年(1306年),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立学部,废国子监,国子监作为全国最高学府和国学机构的使命便告结束。明初改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4年)复称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国子监占地面积2万7千多平米,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持敬门与孔庙相通,构成“左庙右学”。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掌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以座琉璃坊,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辟雍”。辟雍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专为皇帝讲学而建。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17.7米,四角重檐攒尖顶,覆黄琉璃瓦。四面辟门,四周环以回廊和水池,池周为汉白玉雕护拦,池上架有四周石桥,通向辟雍四门,构成周代“辟雍泮水”之制。皇帝“临雍”视学,由国子监监祭酒讲经,皇帝作“御论”,全监职官、学生围辟雍四周观听。“临雍”后,由国子监监刊刻“御论”,颁发在京各衙门官学及各省儒学学习。辟雍北部的彝伦堂是藏书之所,正房7间。未建辟雍时,皇帝来讲学,就在彝伦堂正中间设宝座。堂前由四厅:东为典薄厅、绳愆厅,西为典籍厅及博士厅。视国子监的管理机构。辟雍两侧各有厢房33间,为授课处。东为率性堂、诚心堂、崇至堂;西为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统称六堂。彝伦堂后的敬一亭,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别成院落,内有御制圣谕碑等7座。亭东为祭酒厢房,西为司业厢房,视国子监最高长官――国子监祭酒谕其副职司业的办公地。国子监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地场所,曾有俄国、交趾(今越南)、高丽(今朝鲜)、日本等国的留学生和蒙、回、藏、满等少数民族学生在此就读。东西六堂原有十三经刻石189座,另加“御制告成”碑一座,共190座。自雍正四年(1726年)始,至乾隆二年(1737年)完成,历时十二年,收藏于大成懋勤殿。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钦命考订,并动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刻成,立于太学,并以墨拓本颁发行各省。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石经移道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1981年加盖屋顶,使石经得到妥善保护。

代表性景点:

1、辟雍:国子监最大主体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清代皇帝讲学的地方。重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殿内无梁柱,鎏金宝顶式方型殿宇,是目前世界独一无二的古代“学宫”。由刘墉、和珅等负责设计建造。被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北京“六大宫殿”之一。大殿前檐高悬乾隆帝御书“辟雍”匾额。殿四周环水,以汉白玉石为栏,环绕成圆,形成外圆内方格局。东西南北设有石桥直通辟雍四门,构成“辟雍环水”,以喻天圆地方,流传教化之意。殿内穹隆彩绘天花顶。北南东三面分别悬挂乾隆、道光、咸丰三帝御书书匾。殿中设置的宝座、御椅、御案、龙屏等皇家器具,皆为当年乾隆“临雍讲学”时的原物。

2、琉璃牌坊:国子监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位于二门内辟雍前,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牌坊正中,正背两面有醒目“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

3、彝伦堂:藏书传经授业场所:辟雍正北为彝伦堂,原系元代国子学崇文阁旧址。明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辟雍兴建之前,皇帝到国子监视学,均在此设座。中门“彝伦堂”匾为康熙皇帝御笔。

4、十三经刻石:亦称“乾隆石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研究儒学的珍贵史料。清代蒋衡游历长安,见“开成石经”众手杂书,紊乱不堪,深以为憾,决心自书一部十三经,从雍正四年至乾隆二年,历时12年完成这部63万字经文手书。乾隆五十六年经考订蒋文并动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碑刻成,立于太学。此刻石原放国子监六堂,1956年移至国子监与孔庙之间夹道内。

红桥市场

红桥市场作为全球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珍珠零售市场之一,有着“京城珍珠第一家”的美誉,是外宾最喜欢的市场之一,在全球各大旅行社的旅游手册中,红桥市场以"pearl market”被作为旅游地标性建筑重点标记。每年有近百万的外宾来市场参观购物。

孔庙

孔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城区成贤街。1981年,孔庙辟为首都博物馆。2006年首都博物馆迁出。2006年,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

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建成。是元、明、清三代帝王祭孔的场所,元末荒废,明永乐年间重建,宣德、嘉靖、万历年间分别修缮大殿,添建崇圣祠,并将殿顶换成青色琉璃瓦。清顺治、雍正、乾隆年间重修,崇圣祠改换绿琉璃瓦、各殿均为黄琉璃瓦。孔庙院落三进,占地22000千平米,中轴建筑,依序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正门名先师门,面阔3间,歇山顶,斗拱大而稀疏,虽历经重修,仍保存元代风格。先师门前有镶嵌琉璃雕花砖影壁一座,门东西两侧,各立“下马石碑”一座,为清代所立,碑阳与碑阴分别用满、汉、蒙、回、托忒、藏六种文字刻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碑文。一进院东有神厨、宰牲亭、井亭;西有神库、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还有高大耸立的进士题名碑林。大成门面阔五间,为通向大成殿的过道门,门前立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诏命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加号诏书”石碑,立于大成门前,门内左右原排列着戟二十四和石鼓十;东置一鼓,西悬一钟。今戟已无存,石鼓及钟鼓均在。石鼓因其形似鼓而得名字,鼓上所刻文字为“石鼓文”。上刻十首游猎古诗,又称“猎碣”,是清乾隆年间仿照先秦石鼓雕刻的。原石鼓为唐代在陕西出土,现存放于故宫博物院。大成门后院,古柏参天,甬道两侧有11座明、清两代纪功碑亭,碑文内容除记载修葺孔庙、祭孔活动之外,主要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康、雍、乾三代盛世,帝王南征北战的功绩。大成殿为孔庙的正殿,是供奉孔子牌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场所。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易黄琉璃瓦。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孔子为大祀,将正殿(大成殿)由原面阔7间进深3间扩建成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殿前月台,绕以石栏,三面石阶。前方台阶中嵌长7米、宽2米的青石浮雕丹陛。殿内正中设木龛,龛内供奉“大成至文宣王”木牌位。龛前设祭案,正位两边有配享牌位。殿内还摆放着琴、瑟、编钟、编磬等祭祀用的古乐器。从康熙起,新即位皇帝按例在大成殿悬一匾,现存有康熙至宣统九位皇帝的题匾。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将清代题匾全部取下,改悬大总统黎元洪手书“道洽大同”匾。崇圣祠,位于大成殿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为祭祀孔子五代祖先所增建。祀南向,前有崇圣门,东西有配殿,正殿5间,四周围以院墙成为独立的院落。清乾隆二年(1737年)皇帝亲谕孔庙使用黄琉璃瓦顶时,只有崇圣祠由青瓦改换成绿琉璃瓦。

代表性景点:

1、进士题名碑:进士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产物,科举源于隋大业三年(607年),终于清光绪31年(1905年)。孔庙大成门及先师门,分列元、明、清三代进士碑一百九十八通,元三,明七十七,清一百一十八,共记载了51624名历代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其中,元三通为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校长)吴苑发掘出土的。

2、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五进九间,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是供奉孔庙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场所。大成殿内祭器、乐器、帝王御匾均属清代原物,实属罕见。

3、除奸柏:大成殿月台前西侧,有棵七百余年的古柏。相传明代嘉靖年间奸相严嵩代嘉靖帝来孔庙祭孔,行至树下,狂风起,树枝摇,打掉严嵩乌纱帽,人们称柏树有知,能辨忠奸,故称此树为除奸柏。

太庙 劳动人民文化宫

劳动人民文化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一级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东侧,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1924年,太庙改为和平公园,向公众开放。1931年由故宫博物院接管作为分院。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6日政务院决定将太庙拨给北京市作为劳动人民的文化活动场所。1950年4月10日,故宫博物院将太庙正式移交给北京市总工会,辟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宫名,于1950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首都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

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嘉靖、万历和清顺治、乾隆年间曾多次修缮。总面积19.7万平方米,有三道红墙环绕,院内四周有古柏700多株。从琉璃门进入,前有七座汉白玉石桥,称为玉带桥。桥南两侧为神橱和神库,桥北东西各有六角琉璃井亭一座。戟门内的三重大殿是中心建筑,黄琉璃瓦庑殿顶,巍峨雄伟,庄严肃穆。前殿称享殿,是旧时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矗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中殿称“寝殿”,是平时安放帝、后牌位的地方。后殿称“祧庙”,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

劳动人民文化宫内长年举办书画摄影、音乐舞蹈、文学创作、花卉欣赏与展览等教育培训活动。组建了工人艺术团和交响乐团,举办多次演出。在这里举办的雅尼音乐会、歌剧《图兰多》等都盛况空前,引起轰动,其中歌剧《图兰多》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娱乐事件之一。此外,“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还举办重大游园联欢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广大人民群众欢聚于此共庆节日。

代表性景点:

1、戟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屋顶起翘平缓,檐下斗栱用材硕大。汉白玉绕栏须弥座,台阶九级,中饰丹陛。正门两侧各有一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旁门,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鐓红杆金龙戟120条,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

2、享殿:整个太庙的主体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岁末祫祭的场所。后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但其规制和木石部分基本保持明代原构,所有构件均用极其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殿内木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殿顶、天花、四柱、梁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特制的金砖。

3、寝殿: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高21.95米。石露台与享殿相连,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平日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是“四孟”时享和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进行“告祭”的场所。

4、祧庙: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1.99米),进深四间(宽20.33米)。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全殿自成院落,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

5、中华和钟:是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以中国古代著名的编钟为原型重新设计,用现代科技于1999年11月制作完成并安放在太庙享殿的。中华和钟高3.8米,宽21米,重17吨,三层编钟共108个。上层34个纽钟,代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台湾;中层56个甬钟代表我国56个民族;下层18个鏄钟,中间16个代表中华民族的16个历史时期,两侧两个象征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和平”与“发展”。重达320公斤的中央铸钟上镌刻着江泽民主席题写的“中华和钟,万年永保”的鎏金铭文,并由江泽民主席于2000年1月1日上午在这里首先鸣响。中华和钟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演奏双音编钟,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被誉为“编钟之王”,堪称国之重宝。

老舍纪念馆

老舍纪念馆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是1950年初老舍由美国归国后购置。老舍先生在此居所生活了16年,并写下《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建国后的全部作品。1984年5月“老舍故居”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2月1日正值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老舍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老舍纪念馆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格局,内容丰富多彩的《老舍的生活与创作》展览,形成老舍纪念馆自有的显著特色。老舍纪念馆的大门坐西朝东,一进大门有一座灰色砖影壁和两间南房;进二门,迎面是一座北京现在已少见的五彩小木影壁。转过影壁,这是纪念馆的主要展览部分。院中正房三间,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卧室兼书房,现已按原貌对观众开放。

院中的西房和东房现为第一、二展厅,主要通过大量珍贵的手稿、图书、照片及生前遗物,展示老舍一生的生活与创作历程。老舍纪念馆以保护故居和藏品为基本工作任务,紧紧围绕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这个主题,推出适合中小学生的临时展览以丰富展览内容。

柳荫公园

柳荫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安定门外,始称“久大湖”,据明末年间,此地藏有宫廷宝藏,便有人挖地丈余,寻宝未果,但见挖掘出的泥土,却是烧砖的上等原料,于是此地便成了窑坑。后来将原有的窑坑改造成“久大”人工湖。1984年定名为柳荫公园,1992年5月1日,正式向游人售票开放。

柳荫公园占地面积约17.4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7公顷。经过多年发展,柳荫公园形成了两大特色,一是以“柳”取胜。公园柳树的品种多,数量大,共有龙爪柳、银芽柳、馒头柳、垂柳、旱柳、柽柳等数十个品种的柳树千余株。二是北京市内唯一一座具有田园风光的山村野趣公园,园内建有春、夏、秋、冬四个景区从不同的季节体现出自然、朴素的风光特色。每年春暖花开时,成群野鸭结伴而来,在野鸭岛上繁衍生息,与夜鹭、喜鹊、松鼠相伴相处,构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炎夏烈日时,婆娑的绿柳倒映在湖面,加上摇曳的荷叶,玉立的荷花,给人一种清凉舒适之感。秋风送爽时,满园芦苇一片金黄,湖面上游船点点,山顶上歌声阵阵,极富自然情趣,如在乡间、如在江南水乡,是繁华喧闹城区中难得的一片绿色净土。冬日雪花飘落时,临水远眺,素瓦白墙的农舍田园掩映在树丛中,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

柳荫公园的园路由青石板铺成,蜿延起伏,曲折有致。公园的郊野风情,春华秋实,宛如桃源,被人们誉为“都市里的村庄”,游人络绎不绝。公园还经常举办民间艺术、生态保护、科技宣传等活动,是广大游客,特别是中小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好处去。主要景点有留春岛、“又一村”、 野鸭岛、北湖景区、中水景区等。

代表性景点:

1、留春岛:在公园中心,四面环水,由三座石桥与陆岸相连。山顶有柳荫亭,临水有爱莲亭、水月轩、柳香榭,该景区的小山、湖石、小桥、荷花、绿草、毗连相接。步移景异,展现出幅幅如画美景。

2、“又一村”景点:以古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意境,将大自然山脚下的村庄浓缩于咫尺园林,其中牧童放牛石雕体现了山村野趣、田园风光的建园构思。 

3、野鸭岛:在公园南湖的东侧,本是公园景区“一湖三山”中的配景。岛上芦苇茂密,每到春暖冰开时,成群野鸭结伴而来,在这里繁衍生息,故又名“野鸭岛”。 

4、北湖景区:在公园北部,沿湖二百米长的地带以树丛、花丛和草坪为主景,油松、华山松、桧柏、沙地柏等常青树为衬景,结合地型地貌,乔灌草有机结合,郁郁葱葱。沿湖岸采用青石板阶梯式叠石护坡,自然流畅,岸边引种了适合北方生长的睡莲,增添了新的靓点。 

5、中水景区:本景区以公园一贯的田园山村景观风格为主线,设置小型集散广场等供游人赏景和休息,满足了游人活动娱乐的功能需求。绿化景观上以自然式手法处理,注重人与自然的紧密结合、雅俗共赏,体现了回归自然的宗旨。在道路灯、照树灯、草坪灯等交相辉映下,营造出清新自然、错落有致的园林氛围,为柳荫公园绚丽的一景,是游客休闲赏花的好去处。此工程荣获北京市园林局颁发的“2005年度北京市绿化优质工程”奖。

龙潭公园

龙潭公园位于北京城东南二环内,光明桥东南侧,建于1952年。总面积达49.2公顷,水面面积19.47公顷。因与龙须沟形成首尾之势,故取名龙潭湖。秀丽的园林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它成为旅游观光胜地。

龙潭公园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整修建设,构建亭台殿阁,砌筑台阶湖岸,栽植杨柳桑槐,建成龙潭、龙字石林、龙门、龙吟阁、万柳堂、莲塘花屿和中心岛等景区。园内风景秀丽,景物宜人,龙桥、龙亭、龙门依山伴水,龙柏、龙枣、龙槐风格迥异,是一座融北方古典建筑与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突出中华民族“龙”文化为主题的新型城市园林。

全国(北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崇焕庙位于公园西侧,庙堂内三间各自分隔,“袁督师庙”为康有为手笔,有较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其内尚有梁启超书刻的对联及宋伯鲁等名人手迹石刻,共23块。

龙潭公园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十大精品公园”之一,2005年通过了ISO9001/14001国际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先后多次被市园林局评为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公园的管理、服务、游览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龙潭公园年接待游人500余万人次,日游人量最高峰达11余万人次。公园每年都要举办“龙潭庙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大型文化游园活动。园内还设有游船、儿童游艺及商业网点等综合性设施。

龙潭公园正在以更加秀丽的景色、更加先进的设施、更加周到的服务,成为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热忱欢迎中外宾客观光、游览。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后圆恩寺胡同,是茅盾1974至1981年初逝世以前居住的地方。1984年5月24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经中央批准,建为“茅盾故居”,并举办“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一茅盾”展览。1985年3月茅盾故居纪念馆正式开放。

茅盾先生1896年生于浙江桐乡乌镇,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并长期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茅盾故居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院落,共有大小房间22间。建馆后,故居内的书房、卧室、会客厅等处陈设严格按照茅盾先生生前的原貌布置。前院西厢房是会客厅,室内的沙发、案头的花瓶、壁上的对联都是旧有之物。北房的陈列介绍了茅盾先生及其文学创作的道路。东厢房以图片和实物展示了茅盾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祖国文化建设和世界和平所作的不懈努力。展品中包括委任状、代表证、创作原稿、记录手札以及他使用过的钢笔、录音机、印章等。后院是茅盾先生的书房和卧室,这里四壁皆书,经室子集、中外名著无所不有,多年记录的藏书连同他自己的著作已集中建成“茅盾文库”。

明城墙遗址公园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地域,东起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面积约3.3公顷,绿化面积12.2公顷。

历史上明城墙全长约40公里,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约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现存最长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城墙破损严重。为保护文化遗产,再现古都风貌,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彻底整治城墙遗址的周边环境,修复城墙,建设明城墙遗址公园。

公园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突出展现城墙的残缺之美。漫步园内,古树掩映,绿草茵茵,绵延古朴的明城墙及深沉凝重的角楼仿佛在向人们诉说民族的沧桑。公园内“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等景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展现了崇文区深厚的文化积淀,令人凭添无限的遐思。

青年湖公园

青年湖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安定门外,这里原为一片积水坑洼,后因东城区政府、团委发动全区团员青年义务劳动,于1958年拓挖成湖而得名。

公园现占地169800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63800平方米,各种树木1.6万株。青年湖公园有烁园、报春屿、荷塘、宜园等不同特色的景区,健身娱乐场、水上世界戏水乐园、高尔夫训练场、儿童游乐场、门球场、足球、篮球、羽毛球场等。公园湖面夏有游船碧波荡漾;冬有冰面滑车、“水晶滑梯”,使人乐趣无穷。公园西侧中部的“水上世界戏水乐园”,自1993年建成开始接待游人,历经不断改造扩建,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共有大小规摸不等的露天游泳、戏水池3座,可同时容纳 2000 余人游泳。池水深度分0.4—1.5米不同的水位,依自然坡度,由南至北从浅至深,适宜不同年龄的各类游人游水嬉戏。

水上游乐设施丰富多彩,从高达十米、多种滑道的大型水滑梯到儿童形的双龙戏水滑梯;有速降滑道也有波道、曲道等多种滑道的各类型多趣味的水上滑梯;水池周边还设有花蘑菇水帘、荡秋千等多座活泼有趣的儿童娱乐设施;让人们水中畅游、岸边嬉戏、尽情享乐。 “水上世界”有先进的循环水处理设备,以保证水质的清洁卫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各项管理完善,自开业以来,年平均接待游客达十万余人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先进游泳场馆,是人们消夏祛暑、娱乐休闲、强身健体的好去处。

经多年不断建设,现青年湖公园已成为一座集休闲娱乐、文化体育活动健身、园林园艺为一体的现代化公园。同时也是北京市首批“黄土不露天”的达标公园。青年湖公园以具有时代园林特色的崭新形象迎接着八方的游客。

天安门

天安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北京市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北端,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1988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天安门始建于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建成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天安门城楼在明代初称“承天门”,建成时只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1651年(清顺治八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原高为33.87米)。

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通高33.7米。城楼重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正脊两端鸱吻,戗脊列9尊小兽。面阔9间,进深5间。60根巨柱支撑折重檐屋顶,方砖墁地。城楼四周有汉白玉石护拦,望柱头为莲瓣瓜头,柱间栏板为荷叶净瓶雕刻。斗拱、梁枋为缠枝莲、珠宝吉祥草彩绘。城楼东、西两侧各有3间悬山卷棚顶黄琉璃瓦房屋,原为天安门护军住房。护军担负眺望守卫城楼任务。现为电梯房。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仪的地方,天安门最隆重的典仪是“金凤颁诏”。凡遇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都需在此举行颁诏仪式。天安门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杰出的代表作。城楼殿宽九楹、进深五楹,寓意皇帝的“九五至尊”。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天安门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无与伦比的政治地位、中国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高度融合,为中外人士瞩目和神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

天坛

天坛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占地面积2.73平方千米。天坛是圜丘坛、祈谷坛的合称,为明、清两代皇帝每年亲祭的场所,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天地坛。1992年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1998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有两重围墙,其西有三间方形大门,主要有圜丘坛、皇穹宇、回音壁、三音石等景点;北部的东、西、北三面辟东天门、西天门和北天门,主要有祈谷坛、祈年殿、长廊等景点,此外还有丹陛桥、斋宫、神乐署、九龙柏等景点。

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自雍正元年(1721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目前,同仁堂拥有境内、外两家上市公司, 连锁门店、各地分店以及遍布各大商场的店中店六百余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0家,遍布14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北京大兴、亦庄、刘家窑、通州、昌平,同仁堂建立了五个生产基地,拥有41条生产线,能够生产26个剂型、1000余种产品。 全部生产线通过国家 GMP认证,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TGA认证。2004年投资1.5亿港元设立的境外生产基地——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于2005年底通过了GMP认证,为实现生产、研发和营销的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目前,同仁堂已经形成了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的现代制药工业、零售医药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配套形成了十大公司、两大基地、两个院、两个中心的“ 1032工程”。同仁堂人有信心有能力把同仁堂集团建设成为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国际驰名的中医药集团,通过全面提升同仁堂现有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水平,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同仁堂人决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弘扬同仁堂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药事业做出贡献。

吴东魁书画院

吴东魁,195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著名国画家、鉴赏家、收藏家、教授,享受政府津贴的国画一级美术师,鲁西南画派创始人。现任吴东魁艺术馆名誉馆长、世界华人书画院院长、华夏画院院长。

出版国画专著《吴东魁画选》、《吴东魁国画集》、《吴东魁花鸟作品集》等十余部;中央电视台先后为其拍摄《天高任鸟飞》、《吴东魁绘画艺术》、《李宁和他的国画老师吴东魁》、《吴东魁笔墨技法》等多部专题纪录片。1989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一楼大厅举办了个人画展,中央领导、美术界知名人士光临开幕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90秒开幕盛况,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在中南海、钓鱼台拥有专门画室,中央领导人应邀吴东魁创作多幅经典作品,作为国礼赠送多国元首,被誉为“红色政治画家”。

1997年10月太平洋拍卖公司以15万元拍出《菏泽牡丹甲天下》,10万元成交《紫霞垂落春深处》,5万元落锤的《清风叠影亮高节》轰动整个拍卖现场。2005年9月24日在北京翰海金秋国际拍卖会上一幅《铁血冰心傲骨魂》以68万元被收藏家购买,该作品采用纯朱砂绘出高风亮节的竹韵,泼墨勾勒的寒梅,愈感冰心玉骨的神韵,和谐相依的情趣,令人观之拍手称颂。2006年12月16日一幅《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杆来扶持》在北京荣宝斋秋季拍卖会上以88万人民币成交。2007年12月16日北京翰海大型拍卖会上一幅《紫霞垂落燕高飞》以205万元人民币拍卖成交并捐给了慈善机构。

2006年投巨资创建全国最大私人艺术馆“吴东魁艺术馆”。艺术馆免费对外开放,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交流平台,被誉为“吴东魁人民艺术馆”。

吴东魁把文化事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也为我国的慈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直至2008年已捐赠1000多万元,在全国捐建了19所希望小学。2007年吴东魁荣登“中国慈善排行榜”,获得了“ 慈善画家”的殊荣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之一”的称号,并承诺“活到老、画到老、捐到老”,计划以每年捐3所希望小学的速度,来完成有生之年捐100所小学的愿望。

雍和宫

雍和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北二环东南隅,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初为清代雍正皇帝登基前的府邸,乾隆年间,改建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被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

雍和宫占地面积约664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具有将汉、满、蒙、藏等民族建筑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其规模宏大的佛家丛林、帝王宗教活动场所及联系蒙、藏上层的特殊历史作用而闻名于世。历史上,此处曾为明朝内宫监房,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改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晋封为“和硕雍亲王”,贝勒府随之升为“雍亲王府”。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胤禛登基继位。雍正三年(1725年),胤禛降旨将“雍亲王府”升为行宫,赐名“雍和宫”。至乾隆九年(1744年)仲春初九日,乾隆皇帝降谕将其父雍正皇帝的潜邸、自己的出生地——雍和宫辟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改庙以后的雍和宫则发展成为藏区域外佛学传播的重要中心之一,香火延续至今已有260余年。雍和宫南北约跨400米,是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门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等六进大殿和七进院落组成。东西两厢设有讲经殿、时轮殿、药师殿、密宗殿,雅玛达嘎楼,照佛楼,及被辟作文物展室的戒台楼、班禅楼。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寺内石狮、宝坊、殿宇、亭台、楼阁俱全。油漆彩画,金碧辉煌。不仅是中国寺院建筑形式的完整体现,还有汉藏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雍和宫的大经堂——法轮殿,其建筑的顶部既是仿西藏建筑的风格,五座琉璃镏金宝瓶状的天窗顶饰,加强了古刹的神韵更显庄严华美。雍和宫各殿堂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卡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紫檀木雕刻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雕龙的大佛龛和十八米高的白檀木大佛成为雍和宫木雕工艺的三绝,以大、奇、精著称。藏品中,有许多是十六世纪以来西藏上层人士、高僧大德进献给皇室和本庙的珍贵礼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庙极为重视,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来雍和宫视察,并多次拨款进行修缮。除供信众瞻仰朝拜,更展示其馆藏佛教艺术珍品。这座向世界敞开的藏传佛教寺院,以其神秘、博大、灿烂的文化内涵令人瞩目。

雍和宫自改建成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在继承佛教传统佛日的基础上并订立有自己的节庆日,沿袭至今。除了每月农历的初一、初十、十五、三十上午例行法会外,每年还有重大的法事活动。农历正月二十三至二月初一的《大愿祈祷法会》,是雍和宫最隆重的节庆之一,法会要跳《金刚驱魔神舞》或称跳布扎,俗称“打鬼”,以驱逐邪祟,祈求吉祥。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五的《千供法会》是释迦牟尼佛祖诞生、成佛、涅磐三期同庆之日,称为佛吉祥日。阳历九月二十四至三十日的《大威德坛城法会》,僧众以修习佛法借金刚威猛之势驱除无名烦恼,祈祷国泰民安。农历十月二十五的《宗喀巴大师上师供法会》又名燃灯节。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在大师圆寂纪念日里,雍和宫僧人为大师上千盏供灯,寓意千灯普照,大放光明。

代表性景点:

1、法轮殿:是僧人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场所。主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镏金铜像,两侧设其两大传世弟子班禅大师与达赖喇嘛的宝座。十世班禅与十一世班禅大师均在此为众僧讲经说法,摩顶赐福。

2、弥勒大佛:万福阁是一座飞檐三重、结构最为复杂雄伟的建筑。内立木质弥勒(梵文音译)大佛,高18米,制作于乾隆十三年至十五年(1748年—1750年)。相传为七世达赖喇嘛所献白檀巨木所雕。1990年8月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1992年,耗资50万人民币对大佛进行了修缮贴金。1993年举行了隆重的弥勒大佛开光典礼。

3、《喇嘛说》四体文碑:雍和宫内有一著名碑亭,亭内立一方形石碑。高6.2米、每面宽1.45米,四面分别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喇嘛说》。内立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是清代加强藏传佛教事务管理“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的重要文献。此碑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袁崇焕祠、墓、庙

袁崇焕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和著名的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其祠、墓位于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斜街52号,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在辽西的关锦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闻讯率部星夜驰援京师,击溃后金军,力解京师之危,自此皇太极未敢再犯京师。但崇祯帝听信谗言,中皇太极设下的反间计,反将袁崇焕逮捕下狱,次年被磔刑处死于西市。相传,其部下佘义士 “夜窃督师尸”葬于此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其真相大白于天下,千古奇冤得以昭雪。

后人为纪念他,又修建了祠堂。1952年毛泽东主席批示:“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 。经维修后,又增设展陈向社会开放。

袁督师庙,是广东人张伯桢先生于1917年择地于龙潭湖畔创建的,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坐落在高1米的台基上。庙堂内三间各自分隔,中门上的石门额书刻“袁督师庙”。门两旁石刻对联为:“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颦鼓思辽东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庙内明间正壁上镶嵌袁督师石刻像,其上原有袁崇焕手迹“听雨”的牌匾,现已无存。两壁有《明袁督师庙记》、《袁督师庙碑记》、《佘义士墓志铭》等石刻。门额、对联及《庙记》等多块石刻均为康有为手笔,有较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庙的左、右次间为张先生“意钓亭”和“悼亡亭”,是纪念其亡妻亡子的家祠,其内尚有梁启超书刻的对联及宋伯鲁等名人手迹石刻。总共有23块。

袁督师庙于1984年进行了重修,同年与袁崇焕祠、墓一并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正阳门

正阳门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端,是中国古代的城市防御建筑。随着历史的发展,正阳门失去其军事作用。1915年为改善前门地区交通拥挤状况将瓮城拆除,并在箭楼平台上增修栏杆和凸出跳台,在一、二层箭窗上增修白色弧形华盖,使这座中国古代建筑融入了西洋建筑风格。改建后的正阳门箭楼曾作为国货陈列馆和群众文化娱乐场所。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叶剑英、聂荣臻、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箭楼平台上检阅解放军入城部队。新中国成立后,正阳门得到了党和政府的精心保护,并将其纳入天安门总体规划。1990年成为一座展示老北京风土民情的博物馆。

正阳门,又称“前门”,是老北京城内最高大、雄伟壮丽的一座城门,也是北京城内现在仅存的一座城门。正阳门是一座历史之门,在悠悠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饱经沧桑。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正阳门被毁,1906年参照崇文、宣武二门规制重新修建。封建时代正阳门是保卫城市的重要堡垒。在内城九座城门中只有正阳门箭楼设券门。但是在明、清两朝,这座门只有皇帝“御驾”时才开启。老百姓只能从瓮城两侧的门洞出入。在正阳门城楼一、二层上展出的《老北京城》展以珍贵的历史照片、生动的沙盘、丰富的实物,向您描绘出一座古老而神奇的北京城。三、四层展厅常年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同时,馆内收藏有大量关于老北京的珍贵历史照片。十余年来正阳门共举办各类展览四十余个。年平均接待观众十五万人次。先后出版了张先得先生《老北京城城门水彩画集》,1995年出版以老北京历史照片为题材的《旧京史照》。

智化寺

智化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与建国门之间的禄米仓胡同内。该寺建于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是明宫司礼监太监王振请得英宗敕赐而建的佛教寺院。1992年,在寺原址上成立北京文博交流馆,承担该寺的管理和保护等工作。

智化寺承载着明式敕赐寺院的有关明代早、中期历史、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大量信息。在王振权倾朝野时期,他凭借执掌明宫司礼监的权力,大兴土木营建智化寺。繁盛时智化寺占地约两万平方米,为皇城东部一处显赫的大型寺院。目前智化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依次分布有山门、智化门、智化殿、如来殿(又称万佛阁)、大悲堂等建筑。

智化寺堪称北京市内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古建筑群,同时又是一座汇集造像、佛经、壁画、音乐等佛教艺术的禅林净土。凝重的黑色琉璃瓦彰显着非凡的气质;十三尊明代佛教造像古朴庄严;数百卷元、明、清三代藏经弥足珍贵;藏殿内藏有的北京唯一一具明代八角形木制转轮藏雕;智化殿后部陈列的明代《地藏菩萨与十府冥王》壁画色彩艳丽、线条细腻;如来殿两层建筑内壁遍布的近万尊佛龛华贵而神秘。

智化寺更以有“中国古乐活化石”之称的“智化寺音乐”闻名于世。庄重典雅的智化寺音乐在该寺已传承560年,它集宫廷音乐、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于一体,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2005年,智化寺京音乐已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智化寺,游客不仅可以通过常设展览——《智化寺历史文化展》中的大量文物和图片了解智化寺的明代佛教艺术,而且馆内每日还设有四场由智化寺音乐第二十七代传人演奏的音乐表演,供游客免费欣赏。

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前身为明、清社稷坛,为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农历二、八两月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1913年底,在当时担任交通总长的朱启钤先生的倡导下,经八方募捐筹集资金,对古坛庙加以简单的修整与改造,翌年(公元1914年)10月10日正式对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曾在园内拜殿(现中山堂)中停放灵柩,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将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皇帝在建造宫殿(即今故宫)的同时,以《周礼》:“左祖右社”之制,在此建社稷坛。占地238326平方米,是一座具有纪念性的坛庙园林。中山公园是我国较为典型的坛庙园林,明、清社稷坛的前身是辽金时代的“兴国寺”,元代改为“万寿兴国寺”。“兴国寺”栽植的柏树至今枝繁叶茂。公园原有地面文物也基本保存完好,五色土、拜殿、神橱、神库、宰牲亭、坛墙、坛门等一应俱在。

自社稷坛改建为公园对外开放以来,中山公园在保护好古坛庙神韵的前提下,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造和建设,给古老的坛庙增添了青春和活力,焕发了园林艺术的光彩。如移建明、清时代礼部的习礼亭、圆明园中兰亭碑亭、河北大明古刹的汉唐石狮以及原东单的克林德石碑坊后改名为公理战胜坊即今保卫和平坊;公园内还有宫苑中的青云片、青莲朵等名石;古柏602株,其中7株辽代古柏树龄已有1000多年了,至今依然枝繁叶茂,位于内坛东南角外的“槐柏合抱”景观奇特,世属罕见。中山公园除一般园林应具有的普通功能外,还具有为首都政治活动服务;为完成祖国海峡两岸统一大业服务;以高品味、高水平的文化内涵为提高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以及为发展首都的旅游事业服务等功能。北京中山公园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停放灵柩的地方,而且早在1928年就已被命名。解放后每逢孙中山先生的诞辰逝日,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均到此隆重举行纪念活动。

中山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古典园林,它是由古坛庙向现代公园转化较早且具有较高水平并在我国园林史上独具特色的坛庙园林。它既具有坛庙园林的特色,也成功地融入了适应公园功能需要的内容,取得风格的统一,展示近、现代园林艺术的风采。中山公园有较长的兰花、牡丹栽培历史。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曾先后从浙江、福建、江西、两广、云贵、川藏等地大量引进了兰花名贵品种。1964年朱德委员长又把自己家里的兰花奉献给公园。目前,公园已有兰花一百多种,近三千盆,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名贵,在我国“三北”地区是少有的。每年春季公园还举办郁金香花展,并运用造园手法使之成为新的景点,使园内真正做到花无断时、花开成片。

品尝“红楼菜肴”。近年来,中山公园来今雨轩饭庄已陆续开发了红楼菜肴几十个品种,已成为来今雨轩饭庄的一大特色,殊名海内外。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现今的中山公园已经成为首都人民和广大游人所喜爱的具有政治性、纪念性和文化性的集古典坛庙园林与近现代园林为一体的精美园林。

钟鼓楼

钟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中心,在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旧鼓楼大街、鼓楼东大街、鼓楼西大街相交处。曾为元、明、清三代的司时中心,每日发布标准的“北京时间”。该建筑保存完好,是研究古都城市规划与钟鼓楼建筑的重要依据,现为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

北京钟鼓楼,为钟楼与鼓楼两部分组成,是古代城市标志性建筑。鼓楼在南,钟楼在北,占地约13000平方米,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其中,钟楼建于元朝1272年,1297年复建,火毁后明代1420年重建,现存建筑在清乾隆年间1747年完工;楼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无梁拱券式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将建筑与传声巧妙结合的杰作;二层悬挂于明永乐年间特铸,重63吨的报时铜钟,被誉为“古钟之王”,是研究古代冶金史和大型青铜器物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

鼓楼,初名齐政楼,建于元朝1272年, 1297年复建,火毁后明代1420年重建,现存建筑为明嘉靖年间1539年所建;楼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大型单体建筑,为我国现存鼓楼建筑之最;二层原有更鼓25面,现仅残存主鼓一面;原用于计时的“铜刻漏”已遗失。鼓楼漏刻计时,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的历史延续了652年。1924年后钟楼,鼓楼成为京城民众教育及娱乐场所。为传承古老民族文化精华,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已完成了铜刻漏的仿制及二十五面定更鼓的复制。再现了“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恢弘历史画面,精心仿制的铜刻漏可生动演示古代计时与报刻;每日定时的更鼓表演,每年新旧交替的撞钟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走进钟鼓楼。同时,登临钟鼓楼,鸟瞰北京的古都风貌,满足了游客文化旅游的精神需求。

代表性景点和旅游活动:

1、更鼓表演:身着盛装的鼓手共同奏响二十四节令鼓(春、夏、秋、冬四乐章)和定更鼓“一百零八声”,雄浑激荡的鼓声带您走回历史,为您祈福。

2、铜刻漏演示:铜刻漏由“天池” 、“平水”、 “万分”和“收水”四级漏壶和铙神组成。在水的动力下,箭尺浮升显时,每刻钟铙神击铙八下报时。

3、零点钟声:年年辞旧迎新零点时分,中外游客共同撞响63吨重的 “古钟之王”,浑厚绵长的钟声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 编辑:李雨晴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