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最文化最情深的节日

  • 2023-06-16 14:53:00
  • 北京西城报

崔树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文明传承中形成的,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人们还赋予其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承载着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与信仰。吾认为,端午节经历2000多年浩瀚的历史烟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可谓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文化,最情深的节日了。2009年9月,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一词最早记载见于西晋时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端午又称“端五”,“端阳”。每月有三个五日,第一个五是初五,即端五。《辞海》:“旧历五月亦称午月”“五日亦称午日”,故“世以阴历五日为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又称“端阳”。

说起端午,其起源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历来众说纷纭。唐朝诗僧文秀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仿佛早已为端午起源定了调子。如今,屈原、龙舟,粽子三词更已成了端午节起源,习俗的“标配”。然而,端午节如一条历史文化长河,源远流长,屈原说只是流,远非源。

将端午节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的最早记载,出自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但史载,把端午与著名人物相联系,各地各时期不一,江浙一带纪念春秋时忠臣伍子胥,后又加孝女曹娥;山西祭奠名贤介子推;越地纪念春秋末年的越王勾践;湘西则祭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等。端午和相关节俗的出现,远早于屈原魂归汨罗,以至可上溯至夏商周时期,与屈原本无关联,只是在长期历史传承演变中被附会于屈原。屈原投江的日期也是有争议的,有说是五月十五。《隋书·地理志》载:屈原是五月望日赴汨罗,“望日”即月圆的阴历十五。众英竞雄中,屈原最终胜出,是历史,文化和人心的选择。而恰恰是这场附会和“误会”,收移花接木之功,使屈原名垂千古,世代敬仰;使端午节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历史、道德、文化内涵,尤其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千百年来成为端午节至珍永恒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是爱国主义与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这也是一切传统文化随着时移世易,与时俱进,得以不断丰富、传承,根深叶茂的必然规律。

中国幅员辽阔,农业立国,加之古人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所以各种节日和相关习俗的出现,无不与先人生存的地域环境、时令节气、神话宗教乃至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密切相关。端午起源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

龙图腾崇拜说。据考证和记载,端午节最初流行于南方多水地域。吴越先民常需水上讨生活,最忌水患,便对他们认为水中可能存在的龙作为图腾崇拜祭祀,并以甜且黏的食物喂龙,这应是粽子的滥觞。又据说龙有青白兰赤黑五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方,合五行之象,便把每年开始祀龙的日子称为“端午节”。端午习俗最初主要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流行,后与中原文化交融,才逐渐传播至长江上游和北方。龙舟竞渡有典籍记载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江浙还有赛龙舟起源于越王勾践操练水师之说。

五月“毒月”说。端午时值夏至,此时阴阳交替,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毒虫滋生,瘟疫流行,邪佞当道,五毒猖獗,危害人畜健康。自秦朝即认为五月是恶月,毒月,凶月,五月五日更是恶中之恶,毒中之毒。旧北京有“善正月,恶五月”之说,至民国时还有“躲五月”习俗,于是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实践中摸索出从生活到精神的一系列习俗,措施和游乐活动,以避邪禳灾,解凶纳吉,防疫驱病,并逐渐演化成一个节日。如吃五黄、悬艾草、插菖蒲、采百草、插五端、挂钟馗像、吃白团、吃五毒饼、饮雄黄酒、佩香袋、系彩线、铸阳燧、沐兰浴,等等,纷繁多彩。端午也成了唯一一个以民俗方式弘扬传统中医药的节日。每项节俗活动都拓展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显示了人们天人合一,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与智慧。

吃粽子的习俗自上古时即已出现,夏至以新麦、新粟祭祀,从角粟到筒粽,几千年来,从花式、用米、内容、煮法等世代丰富、讲究,至唐宋时渐至高峰。粽子文化也远播亚洲一些国家,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记载。

在2000年传承中,因历法时令,纪念对象,活动习俗、地域文化等因素,端午节也衍生出许多其他名称和别称,如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五月节、五五节、午日节、夏节、天中节、天长节、龙日、龙舟日、粽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女娲节、菖蒲节、沐兰节、浴兰节、地蜡节……堪居诸多传统节日之最。这些节名,或抽象或具象,或典雅或庄重,一个个都是闪耀着中华灿烂文明光芒的文化符号,都饱含着历代先人对这个节日的深爱温情。与其说是端午节的别称,毋宁说是对端午节的爱称。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纪念端午节、讴歌先贤名人的诗词歌赋林林总总,不可胜计,为端午文化增光添彩,成为端午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宝贵的遗产财富,为后人享受和研究端午节俗提供了珍贵的文史资料,也使我们在吟咏传诵中升华了对端午节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深情。

多年前,有识之士曾建议把端午节定名为中国的文化节。今天,我们纪念位居世界“非遗”之尊的端午节,在通过五官四肢,享用、感受端午节“物质的”、有形的载体——粽子、龙舟等不胜枚举的习俗大餐之上,对端午节所蕴含的历久弥珍的“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硬内核,软实力,传统文化精髓、根脉——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忧国忧民,自强不息,天人合一,民族认同,崇德尚贤,敬畏自然,关爱生命,文化自信……则当通过心之“官”来品味咀嚼,使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生活交织互融,以达创新赓续。唯如此,不枉端午又一度,不负韶华又一年。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