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门城楼是北京中轴线南起点的重要标志,是明清北京外城七门中最大、最重要的城门,过去是北京通往京南的重要通道,商业繁荣。经过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及公园庄重大气,与周边天桥、天坛等景观共同成为热门打卡地。而历史上的永定门城楼周边也曾是美食聚集之地。
洪记白水羊头
北京小吃中,以羊肉为烹饪原料的不在少数,比如涮羊肉、爆肚、羊蝎子、羊肉串、羊杂汤等等。但如果单挑一件,北京独有且非常有特色的,非羊头肉莫属。老北京的羊头肉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酱羊头,一是白水羊头,均堪称京味小吃之绝,其中又以白水羊头最负盛名。
洪记白水羊头最早开业于1992年,现如今也有30多年了,这里售卖的羊头肉色泽洁白,口感鲜嫩脆爽、醇香不腻,切出来的肉更是薄而不碎,广受好评。
白水羊头这道小吃,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相当讲究。首先,做羊头肉的羊头,要选二四口和四六口的,口,是指羊的牙齿对数,二四口和四六口大体是两岁左右的羊。而且要求原料为产自内蒙古的羯羊,这种羊肉质细腻,皮质脆嫰,煮出来不腥不膻,口感极佳。
其次是净脸儿,羊头要在凉水里浸泡几小时,去腥膻味,然后用竹板刷反复刷洗,越白越好,这叫净脸儿,之后是刷洗头的里边,叫净膛儿。
在这之后,才能上锅煮,一般要煮一个多小时,羊头大约七成熟。掌握火候非常重要,欠火,不易让肉从羊头上剥离;煮老了,皮肉发糟,而且剥下的肉会散,没有卖相。
最后是拆羊头。一个羊头能吃的部位不多,羊头肉的出品率只有三成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三斤重的羊头,只能出八九两肉。羊头肉大体分为羊脸儿、羊脑、羊舌、羊眼、羊耳、上膛软骨等部位,各有各的滋味。
老磁器口豆汁
豆汁历史悠久,在清朝乾隆年间更是成为宫廷的御膳。从此,上到王孙贵胄,下到贩夫走卒,都独爱这口。
豆汁是以绿豆制作,无任何添加剂。绿豆浸泡到可以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成细浆,经过发酵后淀粉沉淀,取上面漂浮物,再经过小火慢慢熬煮即是豆汁。豆汁色泽灰绿,醇香浓厚,味酸且微甜。
豆汁分生、熟两种,生豆汁适宜冰镇,夏季来一杯冰镇豆汁,消暑解馋。肠胃不佳的人要喝熟豆汁,喝的时候要端着碗,趁热溜边转圈喝。爱喝豆汁的老北京还讲究“成套”搭配,即在喝豆汁时配上咸菜丝和焦圈,这便是“黄金三样”组合。
老磁器口豆汁店是多年前锦馨豆汁店改制后,原店部分员工另起炉灶开的,现在已有八家分店。店内除了豆汁外,还有各种老北京传统小吃,如驴打滚、艾窝窝、焦圈、糖火烧、炸松肉、自来白、牛舌饼等。
宫门口馒头
“宫门口馒头”是个专门做馒头的店铺的招牌。这里的“宫”指的是明代的朝天宫。朝天宫始建于明代宣德八年(1433年),系仿南京朝天宫式样建成。明代该宫为道箓司所在地,规模宏大,为当时北京最大的道教宫观。后来的一场大火,十三重殿宇全部被焚毁。朝天宫烧毁了,但这个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宫门口馒头店的大戗面馒头是其招牌。大馒头非常瓷实,捏起来很有分量,掰开的时候柔韧感十足。制作馒头的面团是加入老面发酵而成的,蒸出来层次分明,吃起来嚼劲十足。宫门口馒头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不多加糖,吃起来也是麦香满满。
宫门口馒头店的烤馒头外表金黄,看起来有点像烤面包,相比戗面馒头多了一点奶香味。吃起来酥酥脆脆,香香甜甜。豆沙包的味道也极佳,红豆沙馅很大,细密软糯,甜度正好,非常正宗。还有一种八宝粘豆包,撑起了宫门口馒头店的半边天,很多网友知道宫门口,就是因为这八宝粘豆包。皮薄馅厚,里面也是满满的红豆馅和整颗的板栗仁、葡萄干,口味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