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安国——安国药市

  • 2023-09-16 17:40:00
  • 安国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安国药业历史源于汉,兴于宋,盛于明清,繁荣在当今。2006年“安国药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药王庙源于东汉,始造于北宋,明清扩建,庙中祭祀汉光武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邳彤。传说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因邳彤显灵治愈宋秦王顽疾而敕封“明灵昭惠显佑王”,并建庙纪念。

药王庙因皇封而声名远播,渐渐的形成了香火会。各地求医问药、买卖药材的人,为谋利、迎合民众心理,携带本地药物到此交易,香火会逐渐演变为药材交易庙会。安国药市起源于此。药王庙和安国药业相互依存,药市开始兴盛,药材种植业和炮制加工产业也开始萌芽。历史上有“庙兴则药业兴,百业兴”的说法。

安国古称祁州,因庙而成为天下药市,因药市而成为千年药都。

崛起·大市业成

明永乐元年至明万历年,安国药市蓬勃兴起。经过两百年的演进,由地方药材交易场所递升为大江以北最大的药材集散地。这时开始,家家户户种植药材成为一种风气,药材品种达34种。药材炮制、加工业已初具规模。

清雍正时期,安国药业盛况空前。己酉年(1729年)祁州进士刁显祖《祁阳赋》载:“年年两会,冬初春季,百货辐辏,商贾云集,药材及海山之产”。

乾隆年间,“十三帮”“五大会”等商帮崭露头角,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管理、服务药市的民间机构“安客堂”诞生,这时安国药市鼎立天下,吞吐八方,被药业界人士认可。同仁堂、达仁堂、广誉远等著名药号在祁州设商号。御用药房同仁堂于祁州采办药材,其名望、地位能左右药市行情,故有“同仁堂不到,祁州不开市”的说法。

药材市场繁荣,衍生出拆货棚、生药行、熟药行、片子棚等经营门类,商号达2000余家、银号100余家、印刷药单及包装作坊达20余家。

乾隆年间药材种植、加工、炮制极其兴盛,种植品种达48种,后形成著名的“八大祁药”祁菊花、祁山药、祁紫菀、祁沙参、祁薏米、祁芥穗、祁白芷和祁花粉。加工技艺日趋纯熟,以“祁州四绝”百刀槟榔、蝉翼清夏、云片鹿茸、镑制犀角著称,为业界之冠。以瑞生堂、永和堂、三槐堂、体延堂为代表的许多药坊能生产丸、散、膏、丹等中成药500余种。

转折·衰而不落

民国初期,安国药业依然兴盛,安国药市仍然发挥着全国药材集散中心作用。《祁州药志》(1936年出版)记载:“祁州之南关,药市喧阗,药气熏天,熙来攘往。”

1937年七七事变后,安国药业遭日伪打压、抢掠,迅速萎缩。至1939年药市仅剩生药行21户、熟药行15户。

1945年9月安国解放后,县民主政府恢复药材庙会,来安国交易的客商和药材源源不断。

复兴·再续荣光

改革开放后,安国药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0年开放了中药材交易市场,恢复了全国性中药材交流会。安国中药市场逐步扩张,中药材种植业蓬勃发展,种植面积年均13万亩左右。中药材加工业也随之崛起,诞生了一批现代化制药和饮片加工企业。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安国乘势扬帆,以繁荣和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全力推进种植、加工、经销、医疗、康养、文旅、科研等全产业创新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药之都。

安国药市不仅是重要的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对带动药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

  • 编辑:赵幸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