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阅”金秋,享受读书的快乐

  • 2023-10-12 10:41: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读书能给人带来乐趣,读书能让人拥有温馨时光。翻开书本,在氤氲书香中开拓视野,探索未来,回望历史,游走远方......享受沉浸其中的快乐。

《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

《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是巫鸿“中国绘画”系列的第二卷。该书吸纳考古美术的新近研究成果,聚焦近400年中各种类型的绘画作品及其特征,关注多元背景下的绘画实践与跨地域交流,力图勾勒更加全面、立体的中国绘画发展脉络,多维度讲述中国绘画的新故事。

五代十国时期,关仝的《秋山晚翠图》、卫贤的《梁伯鸾图》、周文矩的《文苑图》、石恪的《二祖调心图》等,在中国美术史上很是醒目。五代十国时期,也是传世名作涌现的时期。比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其中之一。该画作主要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也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不同的画面。这幅画作为手卷图,在巫鸿看来“大有玄机”:手卷慢慢展开,绘画方式从“描绘”逐渐转变为“暗示”,画面所传达的信息变得愈来愈含糊暧昧,给观者诸多想象的空间。画家似乎把观众引入韩府的深宅大院,穿越层层屏风,渐渐揭开所隐藏的秘密。

两宋时期,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和王希孟的长卷《千里江山图》,在美术顶峰上熠熠发光。巫鸿对《清明上河图》进行深入的解读,并给予极高的评价。画家在这幅画中,描绘814个人物,60多只牛马,28艘船只,30多栋楼宇房屋,170多棵树木,以及无数的车、轿等各种出行和运输的工具。需要强调的是:这幅画并非对真实视觉经验的直接记录,画家对创作对象进行了整合、概括和凝练,创造出完整的、运动中的视觉经验,正可谓“移动的绘画”。

读《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五代至南宋的近400年,尽管无数杰出的画家画作不断涌现,可是流传至今的画作毕竟是少数,这是美术史的遗憾。该书的绘画叙事并没有面面俱到,事实上也无可能。该书的最大学术价值,就在于巫鸿以广博的学识和见识,尽量还原那个历史时代真实的绘画风貌,对于我们感悟中国艺术之魂提供了新角度和新思考。

《在故宫看见中国史》

本书从春秋战国开始,延伸至汉唐、宋元明,一直到晚清,选择了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关键节点,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作者还横向比照西方的同时代的历史,揭示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对世界历史的意义。祝勇善于捕捉历史细节,又不失宏观的视角,叙述上简明有趣,深入浅出,既有历史叙述的趣味性和想象力,又保持了对历史的严肃、真实有据的学术态度,该书是一部有观点、有激情、有文采、有启示性的长篇历史随笔。

《中国戏七讲》

《中国戏七讲》的7个章节分别是“作为‘非遗’的中国戏”“在过去那个年代,‘活在戏中’的人”“戏,何以‘中国’”“中国戏的质态:从可欣赏的技艺看”“中国戏:表达及传承了什么”“从‘社会’角度看与‘戏’相关的‘人’”“放在大历史中去看”。作者注重从社会学角度,结合自己看戏、唱戏、演戏以及与京剧名家和票友接触的经历,还原中国戏产生的文化土壤,对其主题表达、美学特质、历史沿革、互动形态等做抽丝剥茧式的解读,尤其注重中国戏与中国人的密切关系。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最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中国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在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里,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比如书中对以前的观众不识字却能听懂昆曲这样解释:以前的大村小镇、市井码头,很多人都会唱昆曲,甚至在冀中一带的农村都有三四十个昆弋班社,农民对昆曲非常熟悉,老太太都能看出演员偶尔戴错的盔头。清代康乾年间,有个说法是“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收拾起”是昆曲《千忠戮·参赌》中的曲词,“不提防”是昆剧《长生殿·弹词》中的曲词。作者认为,七八十年前,乃至更早以前,“戏,是那时人文化基因序列中的一段染色体;人是‘活’在戏中的,戏,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在李楯眼中,过去的人们看戏不仅是观众,更是“参与者”,戏曲与他们的整体生命经验息息相关。

《中国戏七讲》在结构上做到了点面结合,史论互见,在各章内部穿插了27出经典好戏的详细品鉴,举凡《打渔杀家》《长生殿》《牡丹亭》《霸王别姬》等经典京昆剧目,都有重点赏析,以帮助戏曲“小白”打开亲近经典的方便之门。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

你可知道,第一块豆腐诞生于何时?筷子是什么时候首次使用?食物何时开始分阴阳、凉热?红薯和玉米的引进产生了何等巨大影响?为何中国人讲究吃一口饭要配一口菜?为什么在“饮食”这一领域,中国人展现出如此丰富的创造性?

在新书《中国文化中的饮食》里,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张光直联合史景迁、薛爱华等多位汉学大师一人著述一个朝代的饮食风貌。书中既不乏学术研究的厚重,又具有面向大众的可读性,为所有读者献上一部中华饮食史。

《金叵罗》

《金叵罗》全书分为山、水、人、村四个小辑。作者以燕山、潮白河为经纬,以故乡密云为坐标,或追溯历史,经由人文地理向岁月深处叩问故乡的脉搏;或放眼当下,体察社会转型中的乡村变化;或体悟亲情,倾听乡野村庄的世态人声……其篇什中的历史、现实、地理、人文、世情等等内容,构成了地域性写作的关键要素。陈奉生在地域化的叙述中观照家乡版图里的田野、山川、物语、人伦等,用自然、舒展且沉郁的笔调,多视角描述故乡历史的沧桑、时代的变迁及个人感受,深挖故乡之“井”,接通了乡土写作的文脉,写出了立体、饱满、厚重的故乡,也写出了个人作品的辨识度,留住了“乡形”,书写了“乡情”,传承了“乡魂”。

“乡形”来自于历史追问,比如《问道鬼谷庐》《遥远的共工城》《九搂十八杈》等,将故乡的时空一点点打开,呈现出岁月的面貌:云蒙山中从鬼谷子到白乙化都留下了向往和平的一脉愿望;“先有共工城,后有北京城”何止于传说,历史记载历历可查;密云运河漕运往来频繁,其景象令人浮想联翩。形是故乡之象,作者所造之象来自于历史传说、考古实物和田野调查等方方面面,呈现出了这一方地域的风土人情的真实性和直观性。

“乡情”则是作者对故乡的真情告白。《老家的青瓦房》中,“瓦上的雨顺着瓦垄流下,一股细微的水柱,从屋檐下连绵地流下,溅落在石板上,漾成小小的溪流。滴滴答答的雨声,伴我进入了梦想,梦中自己仿佛变成了一片青瓦,躺在房檐上,看着雨滴轻轻地打在我的身上。”这样的情景,不正是中国乡村的共鸣吗?《挂在树上的暖》中,红肖梨树与母亲的形象紧密相连,成为故乡在心中的牵挂,摇曳多姿。情自心生,生生不息,故乡便也常在常新。《云蒙之子》中,密云文学的奠基人、耕耘者郑云山,执着如山,终成地方一代文化榜样。不仅是亲情,作者也关注到与故乡有关的人,《安澜,安澜,安危澜》中在古北口一战成名的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司马台长城》里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及戚家军,皆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西域考古器物图谱》

《西域考古器物图谱》一书体量巨大,内容丰富,为研究西域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遗产。全书分作“泥塑陶塑”“绘画”“织品刺绣”“木牍”“文书经文”“杂品”等六章节,目不暇接的图片牵涉久远的时代,并暗示出被丢失的记忆,从不同方向展示了这片土地在古代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西域考古器物图谱》所涉列举文物源自甘肃、新疆等地区,但其风格却更融汇了印度、希腊、波斯、罗马、中亚草原等风格。例如具有萨珊样式风格的尼雅木雕,名气更甚的是希腊犍陀罗风格的米兰绘画,从色彩到样式,都体现了中外多文化融汇的历史状况,其中用明暗层次来表现有翼人物形象造型的手法,绝非传统中国的艺术塑形,这为本土艺术希腊化的学术概念提供了佐证。

古丝绸之路上,各种文化在此汇聚,多个民族在这里生存,不同宗教在这里传播,《西域考古器物图谱》展出来自敦煌千佛洞、热瓦克佛寺遗址、阿斯塔那古墓、丹丹乌里克佛寺等数十个远近闻名的遗址古迹的文物图片数百件,包含重现风貌的板画、工艺精湛的丝织品、破损残缺的塑像、风格各异的杂项……这些图片,展现着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和地区艺术发展、传播的轨迹,特别是佛教艺术,艺术已经十分成熟,如璀璨的明珠在丝路闪耀。

《国色天香》

《国色天香》讲述了小女孩慕兮学戏时被京剧老师筹备的一个名伶展览吸引,为了解两张照片上的无名女孩,她与好友开始了 " 故纸堆里找真相 " 的 " 侦探行动 "。

本书采用三线并行的结构,情节在当代的北京、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展开。在时空交错中,三个女孩学戏、唱戏的经历相互勾连,既展现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在百年间的发展和传承,也体现出京剧对孩子们心灵成长的促进作用。

作品塑造了一批京剧艺术的演绎者与传承者的形象,既折射了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也彰显了京剧艺人在艰难中的坚守,更书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如何被一代代人薪火相传。

  • 编辑: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