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寺,又名太中山三教庵,位于安国城南三公里的东长仕村,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唐朝贞观年间,更名为“兴国寺”。宋代形成“释儒道三教一体”的寺庙。清初,尼师慈莲摄万人心,聚十方财,大规模重建此寺。大佛殿、太虚阁、达摩殿、地藏殿、钟鼓楼等相继竣工。1953年,为盖安国礼堂而将兴国寺拆毁,1988年,兴国寺恢复了每年一度的四月初四庙会。会期四天,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游人云集于此,辐射周边十多个县市。
据庙内乾隆四十年碑文记载,每逢庙会,香火鼎盛,尼僧身披簇新的袈裟和海青,除了上殿、诵经等一些佛事活动外,还为善男信女们做消灾、祈福、超度、还愿等事宜。寺内有一支僧人乐队,十几人组成,能独奏和集体演奏,用的是车工曲谱,主要乐器有敲打乐器和管弦乐器,锣鼓铙钹,十样景,笙管笛箫,二胡板胡,演奏一些佛乐和民间曲调,冠绝一方。特别是农历七月二十四,为纪念慈莲祖师西归日,尼僧们吹拉弹唱,诵经祈祷,按一定的仪轨,通宵达旦,俗称“跑城”。
每逢四月初四兴国寺庙会,从深(深州市)武(武强县)饶(饶阳县)安(安平县)至东长仕庙形成的上庙专用的“香道”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有的一步一磕头,磕到庙上,有的念一声佛号,磕一个头,还有身背马鞍磕头到达目的地的,有的先祖牌位、双亲塑像都供奉在庙祠堂内,接受后人香火祭拜,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家人祥和平安。
兴国寺庙会期间的大庙外部,闲散地点都满是外来的香客、车辆,街道两旁有农具市场、布匹鞋帽、土特产品、风味小吃等众多摊位,多为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文艺活动,买字画吹糖人、说书唱戏、敲架鼓、跑旱船等民俗文娱活动。最吸引人的是庙会戏曲演出,每年剧种不一,有河北梆子、老调、评剧、大秧歌、哈哈腔、拉拉调等剧种。
兴国寺庙会历史悠久,自明朝崇祯年间慈莲法师住持至今近400年的庙内事务、庙会盛况,在历代石刻、相关县志资料中均有记载。兴国寺庙会是以寺庙宗教活动为中心,融合了商贸、游乐、文艺、民俗活动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历史久远、影响面大、涉及人员众多,成为数百年来乡民踊跃参与的一项大型活动。2021年,兴国寺庙会被列入保定市级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