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通州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带您寻觅通州味道

  • 2023-12-04 13:59:00
  • 文旅通州

通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水陆都会和商贸重镇。如今,随着城市副中心建设,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正焕发出新的青春,焕发出更加浓郁的烟火气。

《副中心生活图鉴》专题栏目,用短视频和图文、音频等多种形式,带您打卡既有国际范儿,又充满诗意野趣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副中心。本期带您到通州南大街打卡,去寻觅那里的“通州味道”。

南大街的胡同青砖灰瓦,和生动的市井气息都让人着迷,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百年来的民俗气息。

胡同深处,老夫妻从青丝到白发坚守数十载的大月茶庄,80多年老字号贵顺斋的糕点香让几代人念念不忘,老物件扎堆儿的胡同博物馆讲述着百年胡同的前世今生……

正值初冬,南大街98号大月茶庄内却是一片火热,一大早,小店刚开门就有顾客进来买茶。与装修现代的茶庄相比,大月茶庄内的一切还仿佛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一排斑驳的老式茶叶方筒、一节铝合金玻璃柜台、一个铁皮装茶器、一副崩口儿的秤盘……所有陈设都浸润着岁月的痕迹。

寒来暑往,大月茶庄已经开了26年,时间似乎在这里按下了慢放键,热闹的电商等新型营销手段并没有打扰到小店的安逸平和。在老北京城市文化的记忆中,不仅有北方的“大漠孤烟”,也有南方的“小桥流水”。茉莉花茶正是由南向北悠悠流淌进老北京文化中的一品香茗。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走进南大街,推门进入老茶庄,一杯茉莉花茶,似乎又回到了胡同生活的安稳闲适,就像四合院中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街坊,无论你在哪,闻到那芬芳的香气,抿一口,就知道是家乡的味道。

在老通州人的味道记忆里,少不了这几样:糖火烧、枣泥酥皮、蜜三刀、沙琪玛、江米条,一提到这些,很多人会立刻想起南大街的贵顺斋,店铺位于南大街41号,是一个拥有80年历史的老字号清真糕点铺。制作的糕点选料精良、精工细作,成为不少本地人的儿时味道。

这里的糕点琳琅满目,小橱窗前贴着各类甜点的名称、配料、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乱中有序地摆放和贴士很有亲切感。

这里制作的糖火烧酥、绵、香、甜,称得上糕点中的“扛把子”。据说糖火烧是满族传统小吃,因其制作时用缸作炉,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是北京人常吃的早点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原为通州小吃,后传入京城,成为北京小吃。

据贵顺斋掌柜介绍,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块糕点。但对她而言,坚持传承和创新发展传统糕点技艺,不仅是匠人的使命,更因为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手艺人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尊重。坚持做好糕点,也是向传统文化致敬。

通州南大街成形于元代,距今已600余年,通州因漕运而兴也因漕运而盛。在这里经营餐饮业的,多沿运河而来。鱼市胡同、米市胡同、大烧酒胡同。

这条全长不过800米的南大街,被誉为“通州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坐拥着近一半的通州美食老字号,小楼饭店、新月斋、魁特饭庄、鲍记伊清斋等。

在熊家胡同,沉淀着胡同记忆的熊家胡同博物馆,一经落成便成为热门打卡地。一个个古色古香的中式多宝槅安装在青砖墙上,一百多个老物件整齐排列,让这条整修一新的背街小巷被满满的生活记忆包围,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这些展品由胡同居民无偿捐赠,每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承载着居民们的生活记忆。

橱窗里不仅有老物件,也有不断更新的新玩意儿。社区木雕达人居振桐将精心制作的小楼饭店、南大街清真寺、西海子公园里的亭台楼阁模型赠送给社区后,被放置到橱窗里展示。

沿着胡同走到东侧,还会看到造型各异的石碾、石磨,上了年头的碌轴、拴马、石锁……众多以往生活中常见,又随着岁月消失的石器,被居民主动拿出来展示。

受到“墙上博物馆”的启发,许多居民开始在自家门口做起了景观,设计布置都很有特色。居民将家中的废旧物品,经过设计制作成小瀑布、风车,在家门口做了微景观,引来过往游客和邻居们驻足参观。

  • 编辑:李雨晴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