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 | 手工木旋技艺

  • 2024-02-27 21:57:00
  • 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手工木旋技艺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该技术历史悠久,其特点是以木为基材,以中心轴线为基础,将原材料通过旋削加工,制成形状不一的生产、生活用品及工艺品,广泛应用于社会的众多领域。

广宗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技艺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民风淳朴,自然生态良好,百里沙带纵贯南北。其上林深叶茂,灌木丛生,为木旋技艺等农副业加工储备了丰富的原始资源。该技艺流程简单,但技艺精细严谨。可以根据所需,制成大小不一的旋削制品,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找出对称轴线的圆形制品,均可旋削而成。其制品主要有工艺美术类:如木头人、葫芦、花棒槌、木花瓶、陀螺(打不改)等;日常用品类:大、小擀面杖、砸蒜槌、勺子把、刀把、槌布棒槌等。家具制品类:桌子腿、椅子腿、床腿、官椅扶手、楼梯扶手、抽屉圆拉手等;其它:锣鼓槌、锭轱辘、皮钱、念珠、公章料、套滑、鞭把、车辕橛、探官笔、文棒、木滑轮等。该技艺源于明代,世代相传,在手工业为主的过去,几度辉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该项技术加工在广宗县杨清村曾成为一种农副产业,集体成立了若干个生产作坊,其产品批销到全国各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手工木旋技艺日渐淡化。其制品的应用范围逐渐缩小,并且其技艺也被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所代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作坊停工,人员转行,个别家庭作坊也处在半瘫痪状态。从业人数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400多人剧减为现在的17人,并且这17人也仅在农闲时节偶尔加工。旋技艺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载体,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是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折射出人类发展的历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根据这种濒危状况,广宗县委、县政府在2006年将该技艺列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该技术的抢救、传承、保护、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