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临漳篇

  • 2024-03-19 20:33: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临漳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是临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形成于河南并广泛流传于河南及周边省份如河北、山东等地。在河北省临漳县拥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

具有“坠子窝”美誉之称的郭小屯村老艺人王玉兰讲坠子艺人家谱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796)左右,坠子就在全县盛行,临漳(河南坠子)的前身叫“英歌柳”。距今已有210年以上的历史。

河南坠子书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中原方言。早期只有一人连唱带拉,后来出现二人对唱专人伴奏,唱腔曲调属板腔体,主要有平板、紧板、跺子板、慢板、韵白;腔调、大喊腔、小喊腔、卧腔;伴奏有坠胡(三弦)、简板、振堂木、脚踏板、书鼓;唱词格式基本为九字、七字韵、汤口词等。

河南坠子书的书目以“回”为单位,一回或几回指书目故事的一个章节或几个章节。通常坠子艺人说坠子书要花费三四个小时,一部长篇书由若干“回”组成,称为“正本书”或“连本书”。其代表性传统书目有《包公案》、《刘公案》、《身在曹营心在汉》、《红灯记》、《大刀记》、《平原枪声》,短篇书目《王飞轮说媒》、《小二家做梦》等。

鬼谷子传说

鬼谷子传说是临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临漳县谷子村和盐食村一带,广泛流传着春秋战国时期鬼谷子的传说。主要有《鬼谷子出生南庵子》、《老虎护母婴》、《鬼谷子打柴》、《鬼谷子识天书》等传说。话说鬼谷子天资聪慧,博学多才,周游天下,在云梦山讲学授徒。他不仅为后人留下了旷世奇书《鬼谷子》,而且培养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尉缭、毛遂、张良等一大批出将入相的杰出人才,对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撵花是河北省临漳县西街的传统民俗舞蹈。撵花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每逢春节、庙会,临漳城到外闹社区,惟独西街一无所有,居民们都感到脸上无光。为了给西街争口气,在西街以卖水饺为生的开封人刘子东,把自己知道的撵花中的小故事教于当时的西街村人王孟华(第一代)。从此,撵花便成为西街独有的传统民间艺术。

李家村高跷皇杠

李家村的“高跷皇杠”起源于明朝末期崇祯年间。源于民间的求雨和祭祀龙王仪式。经过历年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高跷、皇杠、帏子、威风锣鼓、探马、三眼枪、坐地炮等形式的民间花会艺术综合体。其中皇杠两付,由一根五米长的木杠为一中心杠,中间上设一平台,平台上安放菩萨、寿星、仙鹤等供奉偶像,由二人分别各抬一付,在街头行进间表演,祈求新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你“皇杠”。平台周围还装饰有诸如彩绸,谷穗、仙桃等饰物,十分鲜艳夺目。加上木杠用有弹性的榆木制成,抬起来上下颤动,再配以抬杠人优美的动作,表演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演到高朝时,抬杠人还要绑上高跷加以表演,更是高潮迭起,新奇喜人。皇杠表演过程中,周围还有24杆大头纬子,由持纬杆的姑娘媳妇们踏着鼓点随皇杠跑动,煞是壮观。

西狄邱落子

西狄邱落子起源可以上溯到清乾隆二十年。当时,由民间艺人吕双宝,根据当地人称做"野腔"的一种民间曲调加工整理而成,发展为落子腔剧种。沙东落子的主要唱腔板式有二板、流水板、散板、娃子、腹腔、念板、赞子等。该剧主要演出剧目有"老八本,"即《大隔帘》《二隔帘》《跑沙滩》《王定宝借当》《清官断》《卖妙郎》《玉堂春连本》《洗衣计》《合同计》《忠烈图二本》《丢印合印》等。由于落子腔唱腔的独特风格,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 编辑:赵幸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