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兰,国家级非遗项目“蔚县秧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蔚县秧歌又名“蔚州梆子”、“蔚剧”,它诞生于明末清初,是中国北方一个相对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产生于蔚县,流行于河北省张家口、晋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旗县,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剧种。
蔚县秧歌早期用“训调”(民歌)演唱,以“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常在农村社火中演出。
蔚县秧歌深受山西梆子的影响,不仅吸收了梆子的袍带大戏,还借鉴梆子的音乐体制,形成了由梆子腔演变而来的各种板式。
蔚县秧歌脚色齐全,分红(老生)、黑(又分大花脸、二花脸)、生、旦、丑等行当。唱腔以蔚县方言演唱,多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发音方法。小生与旦可唱“训调”,“红”较少唱“训调”,“黑”则完全不唱“训调”。
梆子腔类唱腔,除“黑”有特定唱腔外,其他行当唱腔结构大致相同。在长期舞台实践中,蔚县秧歌积累了两百多种演出剧目,《回龙阁》、《打瓦罐》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总之,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但在张家口蔚县的古老街巷间、崭新的生活中依旧保留着那一丝传统的气息。透过蔚县秧歌,我们就似乎能够轻易地牵住连接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那根绵长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