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馆里正在展出的“中国历代服饰泥塑展”展览以历史为序,通过近一百六十件"泥人张"风格的泥塑作品呈现中华服饰的衍变历程。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展,惊喜的发现泥人形象的塑造是有据可循的,有来源于考古出土的人俑,如秦代的兵马俑,隋朝的士兵俑,或是壁画,更多的是依据各朝各代传世的名画所绘人物形象还原的,所以在观赏时你会觉得古画里的人物一下子立起来了,生动鲜活了!可以说服饰泥塑展也是一次立体的古代名画展。所以整理这篇时,我也把一些古画放了进来,一共欣赏。
服饰风格秦朝国祚短,服饰主要受前朝影响。汉初治时期,纺织技术进步,服饰材料逐渐丰富,服饰礼仪制度更为明确。秦汉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裳"(裳即裙)、将上衣下裳连起来的"深衣"(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袍服)以及"襦裙"(短衣与裙仔的组合)等类型。上衣下裳多为正式场合穿着,深衣是百官及士人的常服;襦裙则是妇女喜爱的日常穿着。普通劳动人民通常穿着简单的短衣和长裤。
服饰风格魏初文帝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用紫、绯、绿三色标示不同官品;同时,传统冠服制度被打破,文武官员和百姓均以幅巾束发取代冠帽。此外,服饰呈现出受老庄、佛道思想影响的"魏晋风度",男装宽衣博带,不着中衣,女装大袖翩翩、饰带层叠。
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风格如北魏孝文帝推广的短衣装、束袴褶逐渐取代深衣袍服而成为主流。北朝末期,源自鲜卑的幞头出现,成为中原男性独特的首服样式。
《洛神赋图》相传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这幅画是根据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所写的《洛神赋》而创作的。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画卷全长达6米,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的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女史箴图》是由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创作的一卷插图性画卷,属于规谏类题材。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作品描绘了一系列宫廷妇女的生活场景和道德故事,这些故事旨在宣扬封建道德规范,对上层妇女的梳妆打扮等日常生活进行了真实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以及合乎她们身份和个性的身姿、仪态和服饰。
服饰风格隋朝承继秦汉章服制度,特别是隋炀帝时期,日月星辰纹饰重回皇帝冕服。隋朝承袭北魏改革后的汉式衣冠,多为礼服。
《历代帝王图》又名《列帝图》《十三帝图》,传为唐代阎立本画作,绢本设色,现存后人摹本。画面为横卷是一幅历史人物肖像画。摹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画面从右至左画有十三位帝王形象。
唐代男装由汉魏时的单一系统发展为以华夏、鲜卑为主要来源的混合服饰。唐朝继承了北周北齐时的圆领袍,并改鲜卑头巾为幞头(乌纱帽)用于常服。
唐朝女性地位提升,服装风格从初唐的简朴至盛唐糯裙、胡服、女扮男装的自由,晚唐的宽衣大袖,均体现女性地位变化。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收藏在辽宁博物馆。这幅画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景。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
服饰风格宋代国策“偃武修文”和程朱理学影响了宋代服饰风格,宋代礼仪服饰体系自宋太祖确立,分为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幞头是宋代官服中较具特色的一种首服,已脱离巾帕形式而演变为一种帽子,除祭祀典礼、隆重朝会需戴冠冕外,其余时间通常都佩戴幞头,尤以平直展角、长度过肩的"展脚幞头"最为人所熟知。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展推动了民间服饰,其色彩装饰、工艺日益多样化,反映了财富、身份和审美趣味。
服饰特点西夏、金、元三朝服饰展现出多民族融合特色。西夏党项族的服饰包括毛皮制品皮靴、毡帽和受汉族影响的服饰(如妇女右衽窄袖大裙和百褶长裙)。
金女真族服饰,初为麻织品和动物皮毛,入主中原后逐渐采用汉族纺织品,同时保留女真族特色,如长勒靴和吊敦;朝蒙古族服饰展现草原生活特性,窄袖束腰、上紧下宽,穿着皮靴、合绔,同时取材金、宋,效仿汉唐,形成蒙汉融合风格。
《文姬归汉图》是金代画家张瑀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吉林博物馆。全卷共画十二人,前有胡服官员执旗骑马引道,中间是头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骑着骏马的蔡文姬,马前有两人挽缰,后面还有官员护送。
元朝蒙古族服饰展现草原生活特性,窄袖束腰、上紧下宽,穿着皮靴、合绔,同时取材金、宋,效仿汉唐,形成蒙汉融合风格。
服饰风格 明初朱元璋禁止胡服,吸收周、汉、唐、宋服饰风格,重定冠服制度。涵盖了皇帝冕服与常服,后妃礼服与常服,文武官员朝服与常服,以及士庶的巾服等。中国戏曲服装的设计也多取自明代服饰。男子巾帽种类繁多,如翼善冠、网巾、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等。女子服装与宋元相似,但内衣常为小圆领,颈部有纽扣,衣身较长,并外加云肩、比甲等。帔帛在明代十分流行,因被比云霞而收获了"霞帔 的美名,"凤冠霞帔"也是中国古代婚礼传统中的经典组合。
服饰风格清朝为巩固统治推行"剃发易服”确立满族服饰在上层社会和官方礼仪中的主导地位。男子剃额留辫,着袍、袄、衫等,官员穿开衩箭袖长袍、朝褂,可通过冠上的顶子、花翎,胸前的朝珠,及补服上所绣纹样来区分官位品级。满族女性着旗装加坎肩,梳旗髻,穿"花盆底 旗鞋。满族军戎服饰由甲和胄组成:甲由上衣、下裳组成;胄形似圆锥与圆柱结合,盔帽由两半铆接,盔顶设空心短管安装盔枪,下垂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各式纹样。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发布剪辫令。中国服饰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体现社会思想解放和中外文化交流。男性从长袍马褂和长辫转向中山装或西装,女性开始着新式旗袍、袄裙。上海等城市成为中西文化交汇地。服装行业变革显著。工业化纺织印染的进口面料进入中国,西式服装流行。纺织服装公司和百货公司运用时装表演专栏等多样化宣传手段展示流行服饰推动服装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泥人张”也是非遗文化,这次中国服饰历史的演变通过泥塑一起展示了出来,是一次非常棒的结合。
华服.泥彩一中华历代服饰泥塑展
时间:2024.2.10-2024.5.12
地址: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