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亚,国家级非遗项目“皮影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77年毕业于河北昌师文艺班皮影专业,先后在玉田县皮影剧团、唐山地区皮影剧团、唐山市皮影剧团任主要旦角演唱演员,现为国家一级演员,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唐山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木偶皮影协会会员,河北省木偶皮影协会会员。
赵丽亚,1975年拜著名老艺人孙品卿为师,学习皮影演唱,九十年代后拜现任省非遗传承人的彭佐臣为师,细化学习皮影各种旦角的演唱技巧,包括板式、行腔、咬字、吐字等。先后还向张茂兰、李胜、钱俊生、刘志贵、邱连贺、丁振耀等著名艺人学习过皮影的演唱。多年来通过拜名师加之自己的刻苦努力,较全面掌握了皮影旦角的演唱技巧,能很好地驾驭各种旦角的剧情表达,取各家之长融为一体,丰富了自己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演唱水平并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和演唱特点,能准确塑造不同性格、不同感情多姿多彩的剧中人物。
唐山皮影戏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2006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滦州落第秀才黄素志在关外沈阳对滦州皮影的影卷、影人雕刻材料、脸谱和唱腔均进行重大改良,很多学者认为滦州皮影当溯源于此人。
唐山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名著,主题积极向上,有的表现保家卫国的英雄,有的表现惩恶扬善的侠士,有的表现反抗压迫的勇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其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伴奏分文场、武场两部分,文场称“拉”,武场称“打”。人物行当有生(文、武小生)、小(旦)、髯(老生)、大(花脸)、花生(丑)等。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这是唐山皮影戏的真实写照。小小幕窗车马喧,灯影舞动千年,演绎古今百态,讲述中华故事,沿袭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