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你都知道吗?

  • 2024-05-20 17:17: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河北省共有8项非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63项非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99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拥有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河北梆子、井陉拉花、吴桥杂技、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蔚县剪纸、易水砚制作技艺、昌黎地秧歌、唐山评剧、杨氏太极拳、沧州武术、常山战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燕赵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河北省井陉县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井陉拉花最早源于民间的节日、庙会、典及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中就有相的记载。到了20世纪初,拉花已经十分盛行,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的说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将井陉县命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2006年5月20日,井陉拉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桥杂技

吴桥杂技,河北省吴桥县地方传统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吴桥杂技是流传在吴桥县域的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汉、唐达到兴盛,宋代时走向了民间。吴桥杂技展示人体技能技巧,门类齐全,节目阵容庞大,包括耍弄技艺、乔装仿生、动物驯化、硬气功、魔术等七大门类,共有1100多个表演节目。吴桥杂技有自己的行业神——吕祖吕洞宾,具备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吴桥县申报的“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河北省武强县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武强年画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其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武强年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美好期望。

曲阳石雕

曲阳石雕,河北省曲阳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曲阳石雕是河北省曲阳县民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自西汉始,曲阳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曲阳石雕材质有大理石、玉石到木质、象牙、青铜、不锈钢等,其雕刻技艺有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造型门类,技法不一而足。曲阳石雕题材广泛,主要有现代人物雕像、园林雕塑和家庭装饰等。2006年5月20日,曲阳石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衡水内画

衡水内画,河北省衡水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衡水内画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是中国独有的民间工艺。主要分布在河北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衡水内画把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衡水内画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深为世人所重。其作品豪爽奔放,富有诗情画意,肖像着色清淡,层次分明,富有质感。2006年5月20日,衡水内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蔚县剪纸

蔚县剪纸,河北省蔚县地方传统手工剪纸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传统民间艺术。清代末年,蔚县剪纸工具改革,由“剪”变“刻”。20世纪初,蔚县剪纸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民间剪纸新流派。2006年5月20日,蔚县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易水砚制作技艺

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河北省易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易水砚的制作始于战国,盛于唐宋,至明代渐趋成熟。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选料、制坯、设计、雕刻、打磨、上蜡、亮光等工序。2006年6月6日,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滦南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昌黎县文化馆获得昌黎地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唐山评剧

评剧,又称评戏,戏曲剧种,1910年左右形成于唐山,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5年白玉霜等在上海演出时,正式使用评剧名称。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沧州武术

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 、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2006年沧州武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梆子、常山战鼓谱写出燕赵大地的慷慨激昂、

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舞出民间艺术与土地的双向奔赴。

吴桥杂技、杨氏太极拳展现出力量与柔美的极致融合。

满族刺绣、蔚县剪纸勾勒出一幅丝线与剪刻交织的静谧画卷。

衡水内画、易水砚创造出制作技艺的绚丽诗篇……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