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厉害了!沧州13项非遗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

  • 2024-08-27 18:14: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河北省政府近期批准并公布了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的任丘东良淀音乐会、帽派落子、沙家门武术、画眉张口技、海堡桅羽儿等13个项目榜上有名。至此,我市拥有的省级“非遗”项目已增至102项。

1、任丘东良淀音乐会

东良淀村位于任丘、高阳、安新三县(市)的交汇处,属任丘出岸镇,东良淀音乐会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东良淀音乐会是任丘地区出现较早的民间音乐组织,现保留有清道光三十年、清宣统三年及民国十三年的手抄工尺谱曲牌,同时也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演出阵容。

2、孟村帽派落子

帽派落子是流传于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一带的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约在1738年左右,帽派落子就已经活跃在王帽圈村及周围的村庄了,那时只有武场伴奏,约在1808年传到王关祥等人时,加进了文场伴奏。帽派落子不用扇子表演,只用二鞭、八板表演。落子舞男性演员基本动作主要来源于武术中的单刀式,如虚步捋鞭,它是男性演员最基本的动作。女演员的动作“抽板”、“绕头板”、“蹬板”、“虚步”等,也接近于武术动作。孟村回族自治县是回汉两族杂居的地方,因此帽派落子是由回汉两族演员共同表演的。由于回汉两族兄弟的共同努力,帽派落子才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而另立一派,流传四方,至今不衰。

3、吴桥《蹬大缸》

蹬大缸是吴桥杂技最古老的传统节目之一,以惊、险、奇的特点著称,久演不衰,它是蹬技节目表演中的“压轴大戏”。

4、东光沙家门武术

据沙家门武学谱牒记载,明末清初沙家门由沙先师创。沙家门武术以贴身小短打技击和实战以主,分为基本功、套路、器械,技击等部分,可以锻炼身体、增长胆识、防身自卫,在民间武术比赛中屡获佳绩。

5、肃宁画眉张口技

1914年,沧州艺人张增财巧遇著名老艺术家尹士林并拜其为师,得其真传。1927年,张增财与师父尹士林在“上海大世界”同台献艺,一时轰动申城,获得“张口笑”的雅号,与当时久负盛名“人人笑”、“开口笑”并称为中国“三大口技名家”。上世纪30年代,他又同师父尹士林把口技表演创新成了视听艺术,走出屏障,走上了舞台。后历下苦功,用心钻研,创立了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的“画眉张口技”。2000年,为颂扬已故老艺术家张增财对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杂技家协会将他的出生地肃宁县大王庄村正式命名为“中国杂技之乡”,他的雕像也犹如一座丰碑树立在了肃宁县文化艺术广场。

6、青县盘古王拳

盘古王拳产生的年代久远。此拳苍劲古朴,讲求内外兼修,内为心法,外为身法。心法为拳之根基,寓天地大道之理,感自然生化之变,纳宇宙能量之气,定万物轮回之律。心法以修炼“九桩功法”为主。身法为拳之形态,头悬劲弛,肩抱肘垂,腕舒指展,胸含背挺,腰松胯张,身轻步活,静峙山岳,动起风雷。身法以演练“盘古王拳十八路”为主。该拳无论内功还是拳法简易质朴,极方便人们的演练。盘古王拳从诞生到现在经历840多年,共传继了32代。数百年来容健身、技击于一体的盘古王拳,对青县盘古这一地区政治、军事、文化以及老百姓的生活一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7、海兴郭桥武术

海兴郭桥武术是流传于河北沧州海兴及附近一带的传统武术技击术,可追溯至郭桥乾隆三十二年,郭氏家族正南院开始学功力拳,至今有240多年的历史。

8、南皮八卦掌

八卦掌是由清代同治年间一代武林宗师董海川(1779-1882年)根据道家的“ 转天尊”并结合道家的“导引吐纳术”而创编的,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八卦掌是优秀的内家拳种,具有自己完整的练功体系。“推托带领,掰扣劈进,粘粘连随,钻裹拧翻”——此十六字诀是八卦掌技击之精髓。

9、义昌永冬菜制作技艺

义昌永冬菜历史悠久。明永乐二年,河南项城刘氏家族一部分北迁燕地落户沧州。始将祖传大白菜泡腌技艺引入。经刘氏家族对其制作技法的改进,将整段腌制,改为切碎,暴在燥湿之间,以盐、蒜拌之等工艺,后封储瓦罐之中,经自然发酵一年待食用。追溯历史,沧州刘氏家族对冬菜的传承已有六百年之久。

10、传统书法、古字书艺

传统书法•古字书艺在中华文化里,以汉字书写表现这种期盼的方式,经几千年的墨濡笔润,早已渗入中国人的基因,成为国人文化细胞里特殊的密码。 中国古字(甲骨、金文等)可“直观”地看出人的喜怒哀乐,通过写形、写意、写声的字体构成,采纳书法、写意画的用笔特征,形成生动、鲜活、积极向上的传统吉祥文化作品。

11、明式家具制作技艺

明式家具产生于明代中后期,风格来源于宋意,随着明代文人思想的介入,在工艺造型材料结构上比前朝家具都有着重大突破。并融入了儒家、道家、禅宗的大量文化元素。一直被公认为我国家具史上的顶峰。也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12、沧州彧元堂传拓技艺

沧州彧元堂传拓主要继承传统的传拓技艺,并且加以弘扬发展,在传统用墨的基础上大胆变化。传拓技艺是古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项目,是用纸和墨及传拓工具将铸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印下来的一种方法。

13、海堡桅羽儿

海堡桅羽文化是海堡民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由船文化衍生而来。最早桅羽儿是渔民出海打渔时渔船上用以辨识风向、测识风力的标识,柏木制成龙首,红绸作为凤尾,当海风吹起,龙首朝向便为风向,为渔民出海时增添了诸多便利。但是心思细腻的海堡人在实用的层面,又附加了一份虔诚的祈福崇拜。龙头凤尾的造型,呈现出吉祥祈福之意,威武华美之合。桅羽是海堡人的祥祉,是一个真正的平安符。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