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将于2025年5月19日至10月12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一层1、2号展厅展出。
此展览是首都博物馆品牌展览“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第二展,全景呈现殷商文化面貌、揭秘殷商文明密码,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也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推出的首个收费特展项目。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主办,首都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安阳博物馆、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办,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博物馆、信阳博物馆、西北大学、西安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陕西省城固县张骞纪念馆、湖南省汨罗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汨罗市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北京时间有限公司协办,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作为支持单位,聚集来自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藏品338件(套),涉及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其中一级加重点文物超50件(套)。
展览内容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四个部分,从商王世系入手,进而展示殷商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与精神生活,最后展示殷商时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展览有五大突出特点
“‘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
一是展品丰富全面。涵盖了8处10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不少展品是首次进京亮相;集结了河南安阳殷墟、陕西清涧寨沟、湖南宁乡炭河里、四川成都金沙等遗址众多代表性文物,珍品、孤品、名品云集;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铜鹰形铃,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双面铜人像、兽面纹青铜胄、蝉纹青铜大刀等一众“明星”文物纷纷登场,一展纵览殷商超重量级文物“天团”。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殷墟出土的一对青铜鸮尊和山东苏埠屯出土的一对青铜亚丑钺,将实现出土后时隔50年的首次聚首。此外,今年电影《哪吒2》火爆出圈,展览特别设置了一个惊喜“彩蛋”, 以《哪吒2》所涉及的道具为线索,展出其文物原型。
二是学术研究深厚。展览前期策划、大纲撰写阶段,组成国内权威商周考古专家组,先后七次就内容进行论证,融入最新考古成果,如盘龙城、琉璃河都是今年4月最新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夯实展览学术根基。伴随展览将同步推出多位知名学者领衔的线上直播、专家讲座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公众普及殷商文化知识。开展后会组织策展人带领观众进行多样化专家讲解介绍。展览图录也即将出版,作为可供观众带回家的专业资料和观展记忆。
三是观展氛围浓郁。展览在空间氛围、展陈细节、媒体手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与突破:利用丝线的光影艺术、色彩的碰撞交融、AI活化历史人物的“梗文化”,全方位、立体化营造商都的空间意向,让观众跨越时空身临青铜时代。
四是科技赋能体验。展览借助科技手段,开辟“甲骨风云”XR大空间沉浸展示空间,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为一体的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大邑商历史场景及甲骨文诞生背景,传递汉字文化价值;佩戴MR设备,犹如现实中一样可以“拿起”文物仔细赏玩,亲身体验古代的铸造工艺;展览还开发全国首个融合体积视频(真人录制拍摄)+仿真体感地板(地面体感仿真系统)+气味系统(嗅觉仿真系统)的VR技术,佩戴VR头盔,可以行走于殷都祭坛,亲手触摸动态甲骨文,化身商代战士,守护商代文明。
五是文创开发多样。特邀多位设计师设计推出极具特色的“殷商主题”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目前首批上线文创已达 280余种,是北京对单一展览投入文创产品数量最多的一次,包括饕餮纹岩画和青铜器版画化身为3D礼纸包装、立体折纸青铜人像等。针对年轻观众,除了玩之外还有美食,开发有手工gelato冰淇淋等创意产品。推动文物“活”起来,融入现实生活。
除此以外还推出多元导览、沉浸演艺、社教活动、精品研学等系列服务作为展览的配套延伸。更以展览为中心,打造文商体旅融合。以展览+文艺,打造“消费升级新引擎”;以展览+商圈,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以展览+旅游,打造“文旅融合新体验”;以展览+体育,打造“健康生活新方式”,为公众观展全方位保驾护航。
展览开幕的同时,“北京博物馆季”主题活动也将拉开帷幕。以“文脉传承·创新融合”为主题,在5月18日至10月8日期间,通过展览月、科技月、文创月、研学月、教育月、收官月的全面展示,构建“博物馆+科技/文创/教育”多维文化平台,打造城市文化消费新场景。
“‘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是文物、科技、艺术与教育的多维融合。期待通过这场展览,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殷商文明的脉搏,感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此展览为收费展览,全价票、假日票80元/人,平日票(工作日)68元/人,优待票48元/人,亲子票116元/套。5月13日-5月25日限时推出开展特惠票58元/人。观众可通过首都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购票。后续还将陆续推出涵盖周边商圈、文创消费的文商旅联票,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消费选择。
这个夏天,让我们相聚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一起看见殷商。
购票方式
“‘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
5/19-10/12
方式一:扫描或点击下方小程序码进行购买。
方式二:关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方“看展览”→“特展购票”进行购买。
方式三:扫描或点击下方小程序码进行购买。
方式四:关注首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方“享·服务”→“特展购票”进行购买。
重点文物介绍
“‘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
5/19-10/12
牛尊
商
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腰围52.5厘米
安阳殷墟花园庄村东地亚长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藏
牛尊整体呈体态健壮的牛形。头前伸,嘴微张,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凸出,两耳外展,头上有扁三棱状、向后弯卷的双角。背微下凹,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半环形小钮,盖与器身为子母口扣合。牛腹丰肥,腹下有四条粗短的腿,足末端显蹄瓣,后部有凸起的小趾。臀部外鼓,臀后有一下垂短尾,尾端呈纺锤形。牛尊纹饰繁缛、纹饰中有动物26个以上。牛眼两侧各饰一小虎纹,牛下颌两侧各饰一鱼纹。耳下饰小鸟纹,牛双角饰节状纹,颈两侧饰夔纹,牛颈上部饰兽面纹,腹部两侧饰虎纹,牛尾左右两侧各饰一“S”形直立夔纹。牛臀部及四足还有夔纹。尊上所有的主纹均以细密的云雷纹衬地。尊盖上钮两侧各有一夔纹。盖钮顶部饰菱形纹,钮足两端饰兽面纹。在牛颈下部与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二字。
铜制手形器
商
通长13.03厘米,最宽处5.61厘米
2000年安阳殷墟遗址小屯花园庄东村亚长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藏
比一般成人手略小,似小孩右手,呈微曲半握状,比例适中,五指微伸,指尖圆滑,指甲微露,指关节清晰可见。腕部中空,截面呈椭圆形,内残留碳化木柄。手背之上装饰半个兽面纹。其功用有“假肢”“权杖”“工具”等说法。
龙形觥
商
通高 19 厘米,长 44 厘米,宽 12 厘米
1958 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庄出土
山西博物院 藏
铜觥整体呈弧形犀牛角状,分器身和器盖两部分。器身前部为昂起的龙头,“臣”字眼,瓶状角,上下颌之间留出锯齿状空间。器身两侧有四系,以备悬挂使用。器身侧面主体纹样为阴线刻画的鳄鱼纹和龙纹,前后排列,彼此独立。主体纹样四周剩余空间填充较小的鸟、鱼、龙等纹样。器腹装饰并列的两排身体弯折的蛇纹。圈足为对称的长吻鱼纹。这些皆是殷商晚期铜器常见的纹饰和布局。
铜鼓
商
通高75.5厘米,鼓面径59.5厘米,重42.5公斤
1977年崇阳县白霓镇公社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 藏
鼓身横置长方体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腔两端边缘饰三周仿皮鼓鼓钉的乳钉纹。鼓身及鼓座饰细线云雷纹构成的兽面纹。此类仿木腔皮鼓,存世仅两件,另有一残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亚醜铜钺
商
长31.7厘米,刃宽35.7厘米
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苏埠屯类型遗址是晚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遗址分布范围大致西起鲁西北的阳谷、东阿一带,沿着泰沂山脉北侧分布。亚丑铜钺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遗址位于青州市东北苏埠屯村,共出土2件,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人面兽面纹,双目圆睁,口露整齐牙齿,口侧铸有“亚醜”铭文,钺两侧饰扉棱,方肩圆弧刃。亚醜钺的铭文为宋代以来“亚醜”青铜器群提供明确出土地点, 也证实青州一带为商代“亚醜”族群核心活动区,推动商代方国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