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拉花,河北省井陉县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井陉拉花最早源于民间的节日、庙会、典及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中就有相的记载。到了20世纪初,拉花已经十分盛行,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的说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将井陉县命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
2006年5月20日,井陉拉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井陉县文化馆获得“井陉拉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渊源
拉花早在唐代元和八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就有记载。拉花产生并形成于何时何地,史无记载,无文字可考,但众说纷纭,或曰宋金,或曰元明清,或土生土长,或外地传入等,皆无确凿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传说。
明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从人口密集战争少的山西晋南、晋中、晋东南于1373年和1388年的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使井陉增添了一百多个晋籍村庄和数十个晋籍姓氏。一些外地民间艺术形式也随之而来,并在井陉开花结果。“地拉花”的代表之一“井陉拉花”《货郎担》的传人李氏,就是这一时期的移民,在“井陉拉花”由来的传说中,也明显的指出了这一点。《中国舞蹈史》中提到:“明人姚旅在山西洪洞县曾见到多种民间舞蹈。如手持小凉伞的《凉伞舞》,手持檀板、边拍边舞的《花板舞》等。”说述民间的舞蹈活动现已看不见了,但伞和板却是拉花中不可缺少的道具。
改革开放后,井陉拉花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大型演出活动。舞蹈家贾作夫、赵宛花、资华筠等亲临井陉学习指导,使古老的拉花艺术焕发出勃勃英姿,在全国性舞蹈大赛中频频折挂。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井陉拉花日渐兴盛,发展迅速,应邀重大演出接连不断。井陉拉花的足迹留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神州各地。
音乐特点
井陉拉花的音乐为独立乐种。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民歌、民间曲牌和戏曲曲牌的音调,还不乏浓厚的寺庙音乐和宫廷音乐的色彩,它的曲牌约有十几首,如“万年欢”“春夏秋冬”“爬山虎”“小儿番”“粉红莲”“雁南飞”“摸”“八板”等曲牌,“八板”这个曲牌被各村拉花普遍使用,艺人称“踩着八板扭拉花”。“拉花”的音乐调式多为“宫”“徽”“羽”调,多为2/4或4/4的中速节奏,特色伴奏乐器有掌锣等。它古朴典雅、清爽动听、深沉美妙、刚健稳重,其风格特征是刚而不野、柔而不糜、华而不浮、悲而不泣,突出特点是节奏鲜明。与拉花舞蹈的沉稳、含蓄、刚健、豪迈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浑然一体,现代的井陉拉花,既保持了传统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阵容庞大时,气势恢宏。队伍精炼时,特点突出。舞蹈语言多姿多彩,音乐旋律扣人心弦,更具情感容量和艺术张力。
传承价值
井陉拉花的形成和发展,是“游动文化”和“大山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在融合的过程中,它不仅承袭了其他舞蹈的特点,更主要是根据井陉特有的地域特征、风俗特征而发展形成了独有的舞风。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井陉拉花日渐兴盛,发展迅速,应邀重大演出接连不断。中央电视台等众多新闻媒体向全国及海外多次播放、宣传、介绍井陉拉花,此后井陉拉花走出国门,先后代表河北精品艺术参加在日本鸟取县举行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美国旧金山华人艺术节,向世界人民展示和传播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风采。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