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毗邻南运河,位于天津市红桥区邵公庄街道龙悦路与维新路交口处附近,北辛庄一带,西临幸福里,北临跃进里,东边不远处就是天津市民族中学,这里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天津战斗最激烈的西营门突破口旧址。
1949年3月为了纪念在解放天津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39军115师在原北辛庄修建了5个合葬烈士墓,安葬了115师500名烈士遗体,修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5师天津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1958年经市政府批准,改建为烈士陵园。1975年主要工程全部完成,建象征性烈士墓、纪念塔和纪念碑。曾任天津市市长的李耕涛书写“中国人民解放军等解放战争英雄纪念碑”碑文。下方刻有39军军史,命名为“红桥区烈士陵园”,并于1978年正式开放,1982年更名为“天津市烈士陵园”。2006年,市烈士陵园重新选址,迁至北辰区。原址经改造后开辟为竹林园供市民参观游玩,门口的陵园路也更名为龙悦路。
解放天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平津战役中关键性的大规模攻城战。解放军共动用7个军的22个师及炮兵、工程兵、坦克兵,共计34万兵力参战。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歼灭天津守军13万余人,彻底解放了天津这一北方最大商埠,使200万天津人民获得新生。天津战役中解放军共有13位副团级以上的指挥员牺牲。他们与众多为天津解放英勇牺牲的指战员一起,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他们的遗体分别被安葬在天津西营门、邵公庄和北仓以及石家庄等地的革命烈士陵园。
解放天津的战役中,东野1纵就是后来的万岁军38军主要负责与东野2纵后来的39军一起从天津西面向东面进攻突击。人民解放军投入天津战役后,在1949年1月3日至12日,发起了扫清外围的战斗,扫除了天津外围万新庄、东局子、李七庄等18个据点,歼灭守军近5000人,形成了对天津市区的紧紧包围,为总攻天津做好了准备。1949年1月14日10时,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刘亚楼发布向天津守军发起总攻的命令。首先由炮兵集中火力向城防工事实施破坏性射击,摧毁国民党守军的前沿工事。1个小时后,解放军从不同方向同时发起攻击,在不同突破口同时展开进攻。在战斗中,攻城部队从东、西、南3个方向,共用16个小时,将10处突破口被成功打开,津西方向由38军从和平门南侧和北侧的小西营门实施突破,39军从南运河南、北两侧实施突破,共打开4个缺口。38军由112师和113师作为主攻部队,从和平门南北西营门口地段突破敌人的防线,然后向东进行突击,首先占领金汤桥,再向南直捣敌人的核心地区。114师作为全军的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前面的两个师。38军113师突击的方向就是天津的西营门,左边是39军117师,右边是38军112师。西营门战斗,作为天津战役的主要突破方向之一,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们在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天津守敌在西线,即西营门、和平门一带建构的坚固城防,为啃下硬骨头,打开突破口,西线突击军团在此牺牲的指战员,占天津战役牺牲烈士的近一半,7位团级干部全部在西线牺牲。战斗之惨烈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战史上冬季攻城战的典型战例之一。
1994年在纪念天津解放45周年之际又在园内建造了一座以反映天津战役为题材的“浴血津城”人物雕塑。
天津战役牺牲的高级指挥员中,年龄最小但军职最高的是杜存典。生于1923年的杜存典,军事才能在战场上熠熠生辉,被刘亚楼誉为“二纵队(39军)最优秀的一个团长”。26岁的他在侦查即将接管的38军113师攻占三元村据点的时候,被炮击重伤,牺牲在这附近。在天津战役期间,2纵(39军)主要突击方向和助攻方向的南运河西侧三元村鲁西义地、安徽义地及北运河两侧的丁字沽、霍家嘴,是天津城垣外围重要据点,尤其是安徽义地和鲁西义地,南北各长250米,宽200米,中间筑有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子母地堡群,并配有各种火器。据点四周是堑壕,壕外设置鹿砦绊马索和铁丝网,守敌是第62军67师的2个加强连,工事坚固。1949年1月8日-9日,东野2纵在炮火支援下攻占了西营门外的各据点。
园内矗立着这座十多米高的白色花岗岩纪念碑,碑上刻有“解放战争英雄纪念碑”9个镏金大字。纪念碑见证了解放天津战役中英勇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5师500多名将士的英勇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