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帝都的天气真的是又湿又闷,大家都戏称“北京终于也体会到回南天的痛了”“感觉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黏黏糊糊” 。
暑假已经开启,炎热潮湿的夏天,小伙伴们不知道周末去哪的,就来逛逛展吧,又清凉避暑又受艺术熏陶。还在等什么,赶紧一起行动吧~
“无名包豪斯”——陈可
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2025年5月17日至9月7日
门票:成人票50
说起包豪斯了解的人不多,实际上这并不单只是一种艺术的风格,还是对“现代主义风格”的另一种思潮表现。
包豪斯(Bauhaus)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的名称。
学校创始人是建筑大师格罗庇乌斯,他别出心裁地将德文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调转成Bauhaus来作为校名,以显示学校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机构的区别。
艺术家陈可1978年生于四川,是70后最具代表性、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2020年开始创作“包豪斯女孩”系列,以此激励挣脱束缚、追求梦想的女性。
本次展览以“陈可:无名包豪斯”为主题,汇集了60余件绘画、纸本创作,以及特定场域毛毡壁画。
其通过回望包豪斯的历史,以细腻而充满情感张力的图像,聚焦包豪斯学校女性群体及其往往被忽视的贡献。
在魏玛共和国初期,虽然女性已经获得受教育权与投票权,但依然会有将纺织等同于女性工作的固有观念,而包豪斯的女性艺术家们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各自散发着光芒。
《日夜不停的织布工厂 No.1》是陈可最新创作的一幅具有灯塔般象征意义的作品,将包豪斯的色彩与意象,通过灯塔、建筑和工坊作品一同织进了情感的质感之中。
在《织布机后的No.1》中,陈可采用了俯视角度来描绘了包豪斯学校织布工坊的意象,织布机穿梭的背景描绘使工坊的意象更加明确。
陈可以富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深入探索了不同社会与历史语境下个人情感的复杂性,每一幅作品好似都是蒙太奇的电影片段,更加生动丰富。
《看·见殷商》
地点: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1、2号展厅
时间:2025年5月19日(不闭馆)至10月12日10:00-20:00开馆(周一闭馆),19:00停止入馆
门票:免费
殷商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文明的顶峰,以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和工艺精湛而闻名,对于早期中华文明和国家的形成更是至关重要,甚至于很多人称呼商朝为青铜时代。
为了进一步深刻理解青铜器文化,不少小伙伴会特地去殷商的发源地——安阳殷墟进行探索,但如今在北京就能尽情欣赏了。
作为首博的“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一,“看·见殷商”展在大运河博物馆举行,主要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4大部分,展出的338件(套)藏品中。
涵盖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青州苏埠屯、湖北黄陂盘龙城、江西新干大洋洲等遗址出土的商代代表性文物。
首先,是大名鼎鼎的妇好鸮尊。商族最早以鸟为图腾,称自己为玄鸟的后裔,其中鸮,也就是猫头鹰,更是被尚武的商朝人视为“战神鸟”。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鸮尊,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分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而如今在帝都竟然能同时展出。
妇好鸮尊是用于祭祀的盛酒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身上有器身铭文“妇好”,以及兽面纹、龙纹,蝉纹等各种装饰纹样。
殷商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主要源于图腾的膜拜,当时匠人们会雕刻鸟形纹饰,以及兽面纹、龙纹等,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情;而铭文反映了当时商人的家族形态、家族制度与宗教观念等重要问题。
其次,就是亚醜钺。在这次展览中,分别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的亚醜钺也双钺“合体”了。
钺在古代的用途很广泛,在商朝不仅属于实用的作战武器和刑具,还是主人身份的证明和权力的象征,当年武王伐纣就是左手就持着黄钺(青铜钺),右手拿着白色的战旗。
因其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贵遗留。
此外,还有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觥的盖子,鹿角为头,虎头为尾,尽管觥体已经缺失,但是可以想见其精美程度。
事实上,我们发现殷商墓葬里面出土了众多酒器,如青铜爵、青铜觥、青铜觚等,因此商人好酒是有考古科学依据的。
此外,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我们从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
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
地点:故宫博物院斋宫
时间:2025 年 1 月 7 日-2026 年 1 月 4 日
门票:50
如果有暑假来逛故宫的计划,这个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不能错过。
“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展览遴选258件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和田玉文物,其中130件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28件“国宝级”和田玉。
本次展览分为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个单元,旨在诠释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现清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和田古称“于阗”“和阗”等,意为“产玉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玉料产地,西汉中期以后和田玉开始大量进入中原。
但要说和田玉真正进入繁荣阶段,还是源于清乾隆时期开始大量输入宫廷,1761年开始和田玉每年春秋两季呈进宫廷,以贡玉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占据清代宫廷玉料的主要地位。
目前整个故宫博物院藏的最大玉雕,是乾隆时期制作的《大禹治水图》,如今在宁寿宫乐寿堂展出。
其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000公斤,是用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旧称和阗)玉雕成,描绘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玉雕作品。
在这场展览中,我们还能观赏到白玉盘龙钮“大清受命之宝”,这是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之首。
二十五宝作为清朝国之重器的,是乾隆皇帝从清朝原有的三十九方宝玺中挑选出二十五方,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盝中,一宝一盝,分列于御座之后及两侧。
此外,整场展览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有乾隆御题碧玉竹溪六逸图笔筒,器身采用通景构图法,六位老者或赏画、或饮酒、或讨论、或观景,神态各异,两名童子执壶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