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白河是中国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上游有两支:潮河源于河北省丰宁县,南流经古北口入密云水库。白河源出河北省沽源县,东南流入密云水库。白河是潮白河的主流,白河发源于坝上沽源县丹花岭,东南流经独石口、云州村至赤城县城南后折向东流,沿途汇入主要支流有红河、黑河、汤河等,于密云区张家坟附近入密云水库,发源于丰宁县境内西黑山嘴的潮河也在东侧大漕村西南向流入密云水库。两河出库后,至密云区城区西南的河漕村相汇,自此称潮白河。至怀柔区境纳怀河后入平原,下游河道经苏庄至香河,经吴村闸入潮白新河,沿途纳城北减河、运潮减河、青龙湾减河,分泄北运河洪水,并纳引泃入潮减河,分泄泃河洪水,穿黄庄洼、七里海等蓄、滞洪区,经宁车沽闸入永定新河入海。全长467公里,流域面积19354平方公里。
清代以后潮白河由漕运要道变为北运河及海河的主要水源。其在顺义境内河道仍于苏庄转西,经李桥南下入温榆河。1904年和1912年,潮白河在李遂附近两次决口,夺箭杆河以下河床东下,冲入蓟运河。为确保北运河上游水源,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顺直水利委员会拨巨款,修建苏庄30孔拦河闸,并在右岸修建进水闸一座,导水入北运河。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潮白河特大洪水将苏庄拦河闸冲毁,顺旧河床南下,从此潮白河不再入北运河。建国后新辟潮白新河,使潮白河最终成为独立水系,其故道成为月牙河。
1950年,为解决潮白河的洪水出路问题增辟了潮白新河,该河由香河县焦康庄至宝坻区八台港入黄庄洼,全长36.5公里,堤距420~1010米,堤身相对高度3~5米,为地上河,同时对焦康庄至苏庄的堤防进行了加固,设黄庄洼、里自沽洼为滞洪区,对东引河进行了疏浚、扩挖。从此,潮白河汛期除少量洪水由牛牧屯引河入北运河外,大部分洪水下泄宝坻区八台港入黄庄洼、里自沽洼,其中少量洪水可经导流引河、七里海、曾口河、东引河于北塘入海。潮白新河虽然初具规模,但由于入海出路不足宣泄三年一遇洪水,因而洼地滞洪不能及时退水,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河道淤积严重,为彻底解决洪水出路,1970年至1973年在根治海河工程中,对潮白新河做了更进一步的治理,对主干河道按二十年一遇标准全线治理,下段续挖新河按五年一遇标准改道在宁车沽建闸汇入永定新河,并相应做了配套工程,左堤宝坻区白毛庄村南建有黄庄洼分洪闸,北里自沽村附近建有黄庄洼退水闸,右堤建有官庄放淤闸(十四户放淤闸),为担负蓟运、北运河的排洪任务,辟挖了引泃入潮减河,于宝坻区郭庄入潮白新河。青龙湾减河下游改道在宝坻区大刘坡附近入潮白新河。
潮白新河自宝坻区张甲庄进入天津市界内至塘沽区宁车沽防潮闸,河长81公里,流经宝坻区、宁河区、塘沽区。左堤宝坻区张甲庄至塘沽区宁车沽闸80.6公里,右堤宝坻区何各庄至塘沽区宁车沽闸80.2公里,左右堤合计160.8公里。宝坻区左堤40.2公里,右堤50.06公里。宁河区左堤32公里,右堤23.54公里。塘沽区左右堤各6.6公里。
2019年12月12日,小辛码头村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小辛码头村位于宝坻区黄庄镇西北部,村庄紧邻潮白新河,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辽国萧太后运粮河而得名,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小辛码头村千年之前,曾因是北宋辽国萧太后运粮的码头之一而得名。之后,由于水患频发及河道变迁,很多年人去村无,只留有空名。直到明朝万历年间,这里才开始又有人烟,但一代代百姓的日子,仍因水患而贫困,这也是黄庄洼人少地多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十年九涝,碌碡不翻身”是黄庄洼的真实写照。碌碡(也叫石磙)是用来轧谷物的,它不翻身说明没有收成,可见老百姓的日子有多难。如今,这里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天津30万亩稻田,这里占20万亩,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稻乡”。
2018年天津启动碧水保卫战,宝坻区也下大力气,修复潮白河,种植水生植物,在两岸造林绿化,净化水质。随着修复的推进,潮白河水质越来越好,鲤鱼、草鱼都能打上来,潮白河的土著“居民”野生鲫鱼,更是又多又肥。2018年宝坻区打造潮白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统一规划发展起了旅游村,小辛码头翻新民居、修建道路、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完善配套。因地制宜建设了水稻文化园、了凡广场、漕运遗址公园、环村水系等旅游接待设施,每年举办插秧节、金秋钓蟹节、黄庄新米节等富有乡土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
黄庄洼还是中国北方最早开始种水稻的地方,有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儒释道研究学者了凡(原名袁黄)著书为证。据说当时袁了凡任宝坻知县,在任时他不仅把江南的水稻种植技术引入宝坻,而且还著写了《宝坻劝农书》,并多次到小辛码头村指导农民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当时他的代表作《了凡四训》,广为流传。
灰瓦白墙“一明两暗”的村民住宅分置在路两旁,干净整洁的村里基本上都是农家院,潮白河生态治理给沿河村庄带来了经济和精神面貌上看得见的变化。
如果没有潮白河小辛码头村可能和所有村庄一样,很难彰显出自己的个性,更不会有鱼米之乡的自然美。村里家家户户房门前悬挂着渔网倒扣着小船,袅袅的炊烟中飘散着“鱼饽饽”的鲜香,勤快的村民正在拾掇捕捞的工具,嬉戏的孩子们,潮白河给他们带来的更大恩惠,是养育了万亩稻田。他们人均拥有10亩土地,由于有丰沛的水源,再加上地势低洼可自然储水,现在绝大部分土地都是年产千斤的稻田。
“鱼米之乡”历来是江南乡村的专利,没想到宽阔美丽的潮白河,让紧紧依偎它的小辛码头村,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方“鱼米之乡”鱼儿在潮白河里戏水,稻花在万亩良田里飘香,农家日子丰富殷实,自然环境四季如画。无论是花红柳绿的春天,还是蛙鸣瓜香夏日,无论是蟹肥米白的秋季,还是银装素裹的冬时,深藏在宝坻黄庄洼的小辛码头村,永远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