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区是天津的发祥地之一,是天津市赴北京、河北、东三省重要通道之一,是天津商业的发祥地,估衣街上的元隆、谦祥益、瑞蚨祥等绸缎庄是天津古老而久负盛名的老字号。“津门三绝”中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都是在红桥一带诞生的。估衣街、河北大街一带的商业历史悠久,是中国华北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以机械铸造工业为标志,从红桥区三条石崛起,创造了精湛的技术,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影响广泛。红桥区还是近代教育的发祥地,天津的第一所官立中学铃铛阁中学,和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都在红桥诞生,培养了朱宪彝、马寅初等著名学者。红桥区因横跨子牙河上的大红桥而得名,红桥区东南与河北、南开两区相交,西北与西青、北辰两区相邻。
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位于原红桥区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号,现在的红桥区芥园道与怡华路交口。始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1719年改建为吕祖堂,成为津门道教名观,因供奉"纯阳吕祖"(吕洞宾)而得名,后来经多次重修,主要有山门、前殿、后殿、五仙堂等。
小时候姥姥家住双庙街跟小伙伴一起在附近玩儿,误打误撞跑进吕祖堂,当时对于义和团并没有任何概念,只看到很多塑像,刀枪和剑戟,心里有点害怕,很快就“逃”掉了。成年后对于义和团的事迹已多少有些了解的我,几次踏访吕祖堂,别有一番心情。
1985年天津市政府在吕祖堂内建立了“天津义和团纪念馆”。现馆内有“义和团运动史”陈列,五仙堂义和团首领议事场景复原陈列。
2014年夏第一次带大嘴猴去看看我小时留下记忆的地方,就是让他记住他是红桥人。红桥区著名的旅游古迹有清乾隆帝登临天津的桃花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吕祖堂义和团纪念馆、专供穆斯林礼拜的清真南北大寺和北洋大学堂。
吕祖堂前殿原是供奉吕洞宾的大殿,吕洞宾的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92年重塑了吕洞宾和他的两个弟子济小塘、柳树精的像,主要介绍吕祖堂的历史沿革、道教知识和八仙简历,并陈设了钟鼓和幔帐,恢复了1900年时的旧貌,著名的紫竹林、老龙头战斗以及整个天津保卫战的战斗计划都是在此拟定的,历史渊源极高。
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说法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盛唐初时擅道术之士张果。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呼应,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八仙的事迹多散见于唐、宋时书籍中,但尚未形成“八仙”群体。真正集八人合称“八仙”的,是在元人创作的杂剧中。
吕洞宾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原为儒生40岁遇郑火龙真人传剑术,64岁遇钟离权传丹法,道成之后,普度众生,世间多有传说,被尊为剑祖剑仙(天下剑仙之首)。现在山西运城市芮城的永乐宫(丘处机奉元代皇帝御旨兴建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吕洞宾是道教中的大宗师。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阳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张紫阳真人)、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还有隐于民间的道门教外别传,皆自谓源于吕祖。
红桥区内的早期聚落大都出现在元代,而且多分布于南运河的两岸和北运河的西岸那些有河湾的地方,如侯家后、西大湾子永丰屯、梁家咀、赵家场以及丁字沽、西沽等地。
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以南运河为界,红桥区大部在河北,为天津市第九区。东至北运河,南至南运河,西至旧市界,北至北运河。包括西北部的邵公庄、西于庄、丁字沽三个市郊农村,土地面积17.6平方千米,河南为第八区,位于市区西北部,东至海河,南至鼓楼东、西大街、西关街西至西营门市界,北至南运河,是市区回族的聚居区。
1962年2月根据市人委《关于恢复郊区和划分市郊界限的通知》,1958年调整与南开区的分界,原属南开区南北横堤以东的杨庄子、前园划归红桥区。并将6个人民公社划分为9个人民公社:大伙巷、春德街、河北大街、邵公庄、西沽、红桥南、三条石、南头窑、丁字沽工人新村。同年10月撤消人民公社,恢复街道办事处建制,设16个街道办事处:河北大街、西站、邵公庄、三条石、大胡同、大伙巷、先春园、春德街、南头窑、怡和街、小西关、西沽、红桥南、西于庄、丁字沽工人新村、丁字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桥区改称“红卫区”。1967年12月成立“红桥区革命委员会”。1968年1月恢复原区名。
1969年,怡和街并入南头窑,西站街并入河北大街,设14个街革命委员会:河北大街、邵公庄、三条石、大胡同、大伙巷、先春园、春德街、南头窑、小西关、西沽、红桥南、西于庄、丁字沽工人新村、丁字沽。1978年撤消街革命委员会,恢复街道办事处。
1980年5月,红桥区人民政府增设咸阳北路街办事处,红桥区共设15个街办事处。1988年西沽、红桥南西街合并。1985年至1990年在由红桥区管理的北郊区地界内建佳园里、双环两个居民住宅区,经市政府批准设立双环街道办事处,同年新建佳园里地区管理处,1993年佳园里地区管理处并入双环街道办事处,2020年佳园里地区重新划归北辰区。
义和团运动史上重要的文献,向帝国主义宣布的“战书”等,都是在这里发出的。迄今为止,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是全国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坛口遗址。
穿过连接前、后殿的甬道,就来到了后殿。后殿原是供奉北斗元君、药王和药圣的大殿,重新维修后,现在主要陈列《全国义和团运动史》展。通过大量照片、文献、图表和文物,介绍了义和团运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尤其对义和团运动在天津的斗争情况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义和团运动兴起,各地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著名的乾字团首领曹福田率领盐山、庆云、静海等县数千名义和团战士到达天津,将总坛口设在吕祖堂内,并将拳场设在五仙堂。团员们日夜在月台上练掌习武。因吕祖堂濒临南运河,津西各县义和团来津时大多在此落脚。义和团著名首领张德成、林黑儿、刘呈祥等经常在此聚义拜坛,与曹福田共商对敌斗争大计。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再次引起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国的欧洲强国,对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Franz Niez)及理加略(Richard Heule)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青岛。德皇更对其舰队训言,谓:"如中国阻挠我事,以老拳挥之"。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湛江。
由于德国在山东的侵略行径,山东人民对外国侵略者极为反感,早在1897年就发生了巨野教案,山东巡抚李秉衡因此被贬职。在此之后,山东的民教矛盾有增无减。1897年山东冠县飞地梨园屯(今邢台市威县)村民与教堂因历史上的土地纠纷引起冲突。威县梅花拳师赵三多应村民阎书勤等的邀请,前往援助。后赵三多将梅花拳改名为义和拳。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上奏朝廷,认为义和拳本属乡团,建议"改拳勇为民团"。并明确说义和拳就是"义和团",在清朝官员中首次提出了"义和团"的概念。同年10月赵三多等人在冠县飞地蒋家庄(今邢台市威县)竖起"扶清灭洋"的旗帜"起义",遭清军镇压而失败。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
义和团的成分极为复杂,既有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下层人民,也有部分官军、富绅甚至王公贵族,后期也混杂进了不少流氓无赖,"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优隶卒,几乎无人不团"使得义和团的组织极为松散,不利于集中力量打击敌人。
义和团的组织大致分为:
1.坛,是义和团的基层单位,又称坛口,也有"厂"、"炉"、"团"、"公所"等称呼。首领一般称大师兄。
2.总坛,设天津"坎"字总坛。为坛的上一级单位。
3.门或团,为总坛的上一级单位。义和团按照八卦方位分为八门(团),如"乾字门(团)"、"巽字门(团)"等。
4.义和团,是由所有义和团员共同组成的一个松散组织。
此外,义和团还有"红灯照""蓝灯照""黑灯照"(寡妇组成)花灯照(妓女组成)等妇女组织。
义和团内部又可分为官团,私团与假团。
1899年山东平原县知县蒋楷镇压义和团,当地义和拳首领李长水请求荏平、高唐等地的义和拳首领朱红灯支援,朱红灯在杠子李庄整齐队伍正式竖起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旗帜。10月11日,蒋楷率领勇役数十人前来镇压,被义和拳打败。这次事件后来被称为"平原起义"。后来清廷加派袁世敦等人前来镇压,在森罗殿战斗中击败义和拳。其后清军游击马金叙活捉义和拳首领朱红灯、心诚和尚等人。当时的山东巡抚是毓贤,他仇视外国侵略者,对民众反洋教斗争比较同情。他罢免了蒋楷、袁世敦等,对义和拳采取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措施,有说法指出正是毓贤改拳为团,还向朝廷上奏将民教矛盾的责任归结于教会一方。其态度遭到外国敌视,在列强交涉下毓贤被革去职务。但毓贤对义和拳也进行了镇压,在其离职前下令将朱红灯、心诚和尚、于清水等义和团首领杀害。1899年12月,袁世凯代替毓贤署理山东巡抚。
1899年袁世凯在济南就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始终持敌对态度,在其任山东巡抚后严格限制义和团的活动,并从1900年6月开始镇压复起的义和团。在山东遭遇不利情况后,义和团开始向直隶等地转移。清政府严禁义和团,先后派出多批军队参与镇压。1900年5月12日,涞水县高洛村发生教案,练军分统杨福同前往弹压。5月22日,数千义和团在石亭设伏击毙杨福同,被称为"涞水大捷"。这次戕官事件使清廷大为震惊。随后的1900年5月27日,直隶中部芦保铁路沿线约3万义和团占据了涿州城,知州龚荫培无计可施,便绝食坐以待毙,这是义和团占据和控制的第一个州城。在此之后,清政府又派出聂士成等参与镇压,与义和团多次交战。但此时直隶地区的义和团运动已呈现出"诛不胜诛"的局面。
1900年1月,慈禧不顾西方外交人员的抗议,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直隶总督裕禄于是由本来剿灭义和团,转变成扶助义和团。除了向团民发放饷银外,裕禄还邀请义和团的首领大师兄到天津开坛聚众。于是山东的拳民涌入直隶。由天津至涿州、保定都有拳民起坛请神、烧教堂、杀洋人、杀清军、并到处毁坏铁路及电线杆等洋物。涿州知府更被三万名拳民占据。慈禧派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刚毅和顺天府尹赵舒翘到涿州调查。结果刚毅回京后,向慈禧报告"拳民忠贞,神术可用"。朝中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亦主抚义和团,向洋人开战。1900年6月11日,日本驻华使馆书记杉山彬被刚调入京的清兵甘军所杀 ,被开腹剖心。驻天津的各国领使组织二千人的联军,由英国的海军司令西摩尔(Edward Seymour)带领,乘火车增援北京十一国公使馆。因为铁路被拳民破坏,西摩尔受阻于天津城外的杨村、廊坊一带,与清兵及义和团展开战斗不利,退回城中,致使第一次试图解除清兵和义和拳民对公使馆的围困失败。这次战事是一次抗击外敌的重大胜利,并被命名为"廊坊大捷"。
1900年春季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号称"义和团"的农民动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慈禧太后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乾字号、坎字号义和团衣服、头巾、腰带
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是国内唯一的反映义和团运动的纪念馆。目前,已有藏品2000余件,其中不乏珍贵之品,如义和团首领赵三多使用过的刀、剑、标枪头;廊坊军卢村义和团使用的兵器等。此外,值得称道的是王文达等撰写的卧墙碑,嵌于廊壁,内容记载吕祖堂于清康熙、乾隆年间修缮及殿堂建筑布局的状况,今日读来犹觉珍贵。
抗击八国联军牺牲的清军将领聂士成的灵位。
陈列的史料和文物中,有一幅当年周总理接受东德领导人送还义和团团旗的照片。
五仙堂陈列厅在西小院北侧,这里原是供奉道教王玄甫、钟离权、吕岩、刘操、王重阳北五祖的大殿,现在均按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景况进行了复原陈列。屋内家具和陈设均以黄布作围靠,1985年制作完成的四位义和团首领曹福田、张德成、林黑儿和刘呈祥塑像分列屋内,并再现了他们当年拜坛议事的场景。
经典的果皮箱,满满的回忆。
山门外西侧矗立着一座义和团的组像,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百舸争流。
悠悠吕祖堂,见证了天津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了古运河畔曾经的繁忙与盛衰枯荣,见证了百年前硝烟弥漫中的激昂抗争,见证了家乡六百年间的风风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