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去庙会的人,一定对老北京花会不陌生。也许您知道中幡、小车会。但您可能不知道杠箱会。“杠箱会”究竟是什么?它和皇家又有什么关系?它为何“失传”百年?沉寂百年后又如何重新鸣锣?且听小普为您讲述。
1发展历史
北京香会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北京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清代,北京香会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兵部杠箱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杠箱会始于明代,此会供奉狱神为该会祖师爷。据《妙峰山志》记载,兵部杠箱会为13档武会中的一档,以庙里装钱粮用的杠箱为道具,表现的是杠箱官风趣断案的过程。清代杠箱会主要在北京地区表演,是皇宫中的会档,承担皇室的朝拜等活动。
由于康、乾两代皇帝的重视,杠箱会的发展在此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兵部杠箱会与刑部五虎棍会、户部秧歌会、礼部中幡会、工部石锁会、吏部双石会、掌仪司太狮会、翰林院式架棍会一起,被称为“内八档”,也叫“太和殿承差”,代表兵部为皇家和民间表演。从此,兵部杠箱会成为官办香会,至清末时流传到民间。
2艺术特色
兵部杠箱会的角色有杠箱官、杠箱夫、衙役、地方官、书吏和打大锣的共25人。杠箱官作为会中的主角,由一位善于抓哏打趣的演员扮成一丑角官吏形象,由两名扮作衙役的人用碗口粗的大竹竿抬着,杠箱官在杠上可以作出许多惊险动作,完全由抬杠者的颠颤作势与其配合。
观众可随意向骑在竹竿上的“杠箱官”打趣说笑、出题发难,杠箱官接到“诉状”后可以唱一段,内容诙谐幽默而且没有固定的台词,完全倚仗杠箱官的智慧和随机应变的本领现场发挥。百姓和杠箱官打趣互动,半官半民、亦真亦假,向人们展示了特定环境下民与官之间有趣的互动联系。
兵部杠箱会表演有固定的队形与表演程式。第一排为两个打开道锣的人,一边走一边打锣;打开道锣的人后面是抬杠箱的杠箱夫,他们在表演时可以边走边耍杠箱,也可以走一会儿再耍或停下来耍。
表演时肩、肘、腰、膝、手,都要完全一致,显出各部分的功夫,最突出的也是最难的功夫是无论表演什么套路,竹竿永不能落地,收“范儿”时竹竿仍然落在肩上;跟在杠箱后面的是两个打旗的,抬杠箱的走,打旗的跟着走,没有技巧性的动作,跟着走便可,抬杠箱的停,打旗的也停;跟在打旗的后面的是两个手拿鞭子的演员,他们之后是两名扮作举“肃静”“回避”牌的衙役;拿棍的衙役后面是两个打小锣的“地方”。
兵部杠箱会的表演形式是文戏和武戏的结合:文戏是杠箱官判案和打趣说笑,武戏是颠耍杠箱的各种动作技巧。耍杠箱的人不用手来扶杠子,却要在全身各部位来回耍练,同时还要使箱子上的铁环不停地打出节奏与动作相互配合,具有很高的技巧性。表现出杠箱会“艺中有技,技中有艺”的特色,这种文戏与武戏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香会中是较为少见的。
3文化价值
清代时,杠箱会曾代表兵部为皇家和民间表演,后近乎失传。
百余年后,杠箱会重新被发掘出来。
隋少甫先生从其父(清末最后一位杠箱官)继承了兵部杠箱会的表演技艺,并教授给其亲传弟子黄荣贵、赵宝琪,使这一古老的会档得以传承和延续。
2004年12月,北京市崇文区(现东城区)民保办召开会议布置联合挽救“兵部杠箱会”的工作。之后,北京市民保办和崇文区民保办对隋少甫老先生进行采访并到天津调研“杠箱会”分布情况。崇外街道民保办对隋少甫老先生多次进行采访挖掘记录,基本查清情况。
2005年7月完成《兵部杠箱会解析集》并且绘制了“兵部杠箱会”动作图谱,用图形的语言永久地纪录。2006年底兵部杠箱会被列入崇文区政府确定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月建立恢复兵部杠箱会的组织机构,并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其进行研讨,确定以崇文区文化馆和崇外街道办事处联合组织恢复。
2007年,兵部杠箱会被收入第二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兵部杠箱会不仅展示了民间艺术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通过杠箱会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民间与官方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和发展。北京杠箱会沉寂百年后重新鸣锣,也将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