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诚
什么是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也叫作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也叫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指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民间世代有序传承的文化表现形式。文化遗产又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文化遗产及省、市、区级别之分。
我们各民族的祖先在宣化这块土地上交流、交往、交流,共同创造了历史文明,共同蕴育了历史辉煌。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化文化遗产
宣化地域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既相互往来,又是冲突不断,既分争又包容的地域;这里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不断融合的地域;由于是不同民族、不同习俗、不同文化、不同观念,长期以来交融并存,因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特征。各民族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创造了历史与文明,共同蕴育了历史的辉煌。
宣化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保留下来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一大批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古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 1988 年清远楼列入第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 2013 年察哈尔民主政府旧址、佛真舍利陀罗尼塔、柏林寺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宣化区、县合并以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 7 项 10 处。
宣化古城
宣化地处河北省西北部,自古以来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地域,是蒙古高原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历代为北方军事要地。东南距北京 150 公里,西北距长城要冲张家口 28 公里,是明代万里长城“九镇”之一。
宣化建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300 年的战国时期,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金元大约 1700 年,位置变化不大,规模也小的多。现存宣化古城建于明代初期的 1394 年(明洪武二十七年),是在旧城基础上扩建而成。是我国北方历史上重要的古城之一,城池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它地处冀西北间山盆地中的宣化盆地北部,城池面积 9.7 平方公里。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其城雄阔甲于他郡”,素有“京西第一府”,之称。
扩建后的宣化城近正方形,城墙总长 12120 米。设置了 7 座城门“以通耕牧”,南面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面有:广灵、高远两门,东面有:定安、西面有:大新各一门,城门外建有瓮城和月城。南门外还建有一座关城,周长四里。“靖难之变”谷王朱橞回京时,将宣德、承安、高远三门封堵,只留下了东、西、南、北各一门“以图固守”。
1440 年(明正统五年),城墙外侧砌石包砖(宣化城原为土城),使得宣化城更加坚固雄伟。此后宣化城又有多次修葺。到了清代中期,1754 年(清乾隆十九年)一次大修就耗资白银十一万九千两。修复后古城墙(底宽 11.5 米,顶宽 6.4 米,高 11.6 米) 依然保存着明代的风貌。在以后的二百多年里,宣化的古城墙,多次经历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损坏,到 2005 年古城墙还残存 9950 米,四座城门也只剩了下昌平门。
2005 年,宣化区开展“爱我宣化,修我古城”活动,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2006 年至 2008 年修复了部分西城墙、南城墙和大新门,2009 年又修复了部分东城墙。2013 年至 2016 年由国家文物局投资修复了北城墙、西城墙,到目前为止已修复古城墙 6350 米。重新复建了大新门城楼和高远门,东北、西北角楼以及北城墙下的水门遗址。再现了部分宣化古城的历史风貌。
早在 1982 年宣化古城就列入了河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2 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宣化古城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 年升级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 年宣化古城,再以河北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入选河北文化形象名片。
清远楼
清远楼又名钟楼,是我们宣化最精美、最独特的古代建筑,又称钟楼。位于城中偏东一侧,与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相对。始建于明代中期,1482 年
(明成化十八年)。是一座两层三檐的楼阁式建筑,通高 25.80 米,绿色琉璃瓦顶。十字形平面结构, 形成了多层多角的独特风格。精美的造型,又与名闻天下的黄鹤楼颇为相似,故有“第二黄鹤楼”之称。
清远楼顶檐下现存匾额 4 块,南曰“清远楼”;东曰“耸峙严疆”;北曰“声通天籁”;西曰“震靖边氛”。一楼内置石碑两幢,一为明督察院都御史杨谧撰《宣府钟楼记》,一为清朝仪大夫、工料给事中、口北道兵备道吴炜撰《重修清远楼记》。分别记述了清远楼始建与重修的经过。二楼之上 4 根通天柱,悬挂着明嘉靖十八年铸造的八卦铜钟一口,钟高 2.5 米,口径 1.7 米,重约万斤,乃宣府镇城之钟。据《宣化县新志》载,“都御史郭登庸置钟其上”,是用来报时报警的。钟声宏亮,楼北的匾额“声通天籁”四字,确切地形容了钟声的悠远。
楼上悬有重万斤铜钟,敲响之后,钟声悠远,方圆之内皆可闻其音。(关于宣化钟楼的钟声,有一段古老的传说,传说当年宣化钟楼刚刚建好,掌管修建的老师傅告诉徒弟,你在楼上等着,我向东走,我走到北京后, 会点一堆火,你看到火光后再去敲钟,钟声会传到北京。老师傅走后徒弟坐在楼上,眼睛死死的盯 着东方,他不知道宣化离北京有多远,到了傍晚时分,东方的天边升起了一缕炊烟,他以为是师傅点起的烟火,回身就敲响钟声。此时老师傅刚刚走到二十里外的半坡街,听到钟声老师傅回过头来, 看了看宣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转身离去,他就是各行工匠的祖师爷——鲁班大师。从此宣化钟楼的钟声只能传到方圆 40 里之内了)。
传说虽然让人有些遗憾,但钟楼清远的钟声,始终回响在历史的上空,深深的铁轮车辙,再现了宣化以往的繁华。今天的清远楼已成为了我们宣化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1956 年清远楼就列入了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晋升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朔楼
镇朔楼又名鼓楼,位于清远楼南 220 米,与清远楼遥遥相对。以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而得名。是我们宣化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明代早期,1440 年(明正统五年)。
镇朔楼东西廊下保存有碑刻 5 幛,刻有 6 篇碑文;明正统十一年(1446 年)《宣府新城之记》;明景泰二年(1451 年)《宣府新城重刻铭》;清乾隆六年(1741 年)《太守王公重修镇朔楼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宣郡修城记》;清同治四年(1865 年)《重修群城镇朔楼碑记》;1991 年《重修镇朔楼记》6 篇碑文详细的记述了宣化城和镇朔楼修建的历史和维修的状况。是后人了解宣化历史的宝贵文献资料。
《宣府新城之记》碑文中写到:“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级。上置鼓角、漏刻,以司晓昏。”此碑现仍竖立在镇朔楼之侧。
镇朔楼上原来放置有计时用的漏刻和报时用的大鼓。但到了民国年间镇朔楼先后做过消防队和图书馆,“文革”期间又被造反派占用做为“宣传站”。楼上的漏刻和大鼓早已荡然无存。1987 年重新修复镇朔楼时,我们根据《县志》中:“鼓面四尺五寸”的记载,参照了北京鼓楼大鼓的样式,花7000 元复制了现在的巨型大鼓,鼓长 2.2 米,鼓面直径 1.5 米。镇朔楼的“镇朔”二字得名于明代镇守宣化的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屋檐下高悬挂两块木质巨匾,南侧是“镇朔楼”大匾,上世纪 50 年代因“镇朔”二字有不利于尊重少数民族之意,被摘掉了。现在的“镇朔楼”大匾也是1987 年修复时,按照原样复制的。北侧是清高宗乾隆皇帝 1744年巡视宣化时亲笔题书的“神京屏翰”大匾,长 6.6米、高 2.4 米,四周边框上雕刻着龙纹图案,是我们宣化国宝级的历史文物,“神京屏翰”四字喻意我们宣化是京都的屏障。镇朔楼雄伟壮观,古朴庄重,至今已有 580 多年的历史。
1956 年镇朔楼列入了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又升级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拱极楼
拱极楼是我们宣化古城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城门和城楼,又叫南门楼。城门始建于明代初期的1394 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城楼建于 1424 年(明永乐二十二年),相差了 30 年。城楼曾毁于战火,重修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 年)。拱极楼和昌平门原与城墙连为一体。城门外还建有瓮城、月城、关城、护城河等城防建筑,还设有吊桥、千斤闸等防御设施。构成了完善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上世纪 50 年代为扩展道路,便利交通,将两侧城墙和瓮城、月城、关城一起拆掉,形成了现在的单体建筑。拱极楼是宣化四座城楼中,规模最大城楼。远远望去巍巍壮观,气势恢宏。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几度修缮,风貌依旧。
1982 年拱极楼列入河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晋升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代壁画墓群
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是宣化有史最重要,规模最大的考古发现。同时也是辽代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在文物考古界、历史学术界都有这重要的地位。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分为一区辽代墓群和二区辽代墓群,一区辽代墓群又分为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家族墓和韩世训家族墓。二区辽代墓群是一处契丹贵族家族墓。1971 年发现,此后的近40 多年里,经过 6 次考古发掘,发现了辽、金时期的古代墓葬 20 多座,陆续发掘了 16 座,绘有壁画的有 12 座,出土了 1000 多文物,其中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有四、五十件,发现了 400 多平方米的多精美的壁画,内容丰富,极为珍贵。
除了 1971 年外(那时我还在农村插队),我参加过后来的 5 次考古发掘,特别是 1993 年,由河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少宗主持发掘工作,经过大面积的地下勘探,发现了十几座墓葬,选定其中6 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当 10 号墓墓门打开时,在场的人都看傻了!这是一座双室墓,整座墓室,除了地面,四周墙壁和墓顶上都画满了壁画。在地下恒湿恒温的情况下,看上去非常鲜艳,真的!就像刚画的一样。桌子上、地上摆满了墓主人的随葬品,有 100 多件。出土的葡萄和葡萄酒证实了宣化种植葡萄的历史超过了一千年。60 多岁的河北考古所所长郑少宗先生也非常兴奋,他说什么呢?他说:“我一辈子挖了两个好墓,一个是满城汉墓,一个就是宣化辽墓”(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妻子窦婉的合葬墓,出土了金缕玉衣)。当时《中国文物报》、《光明日报》都对宣化辽墓作了长篇报道。当年宣化下八里辽墓就被评为了“1993 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98 年 8 月,接到下八里村农民的举报,我们又发现了二区辽墓。二区了墓在一区辽墓西北 660 米的山坡上。是农民挖土时发现的,共发现了 7 座辽代墓葬,我们抢救性发掘其中的两座。这两座是形制相同的大型石室墓,是用张家口刘平寺山上的大型石料砌筑成的。加工成的最大石料有八、九百斤,每座墓室仅用了 89 块石料。最特殊的是 1 号墓中的墓主人,男性墓主人身上罩着一身用铜丝编成的铜网衣服,称之为“铜丝网络”。这是辽代契丹贵族特殊高等的葬式,说明男性墓主人一定是契丹贵族。墓中还葬有两个大木头人,面容都是女性,这称作“真容木偶雕像”。“真容木偶雕像”的大小是按死者身高制作的,身上的各个关节都可以活动,面部是按死者容 貌 雕 刻的。“雕像” 的腹部被掏空,存放死者火化后的骨灰,这是辽代信仰佛教的汉人最高等的葬式,说明女性墓主人是虔诚信仰佛教的汉族人。这是一座一夫二妻的合葬墓,是契丹人和汉族人实行通婚,死后又按照各自的习俗,各自的信仰,用不同方式合葬在一起。同时墓中的壁画有反应契丹族打马球、骑马射箭内容的,也有反应汉族二十四孝故事内容的。真实的反应辽代,社会、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这种合葬墓目前国内报道仅此一例。我本人写过两篇长篇报道和一篇学术论文,刊登在《中国文物报》、《香港文汇报》和《文物春秋》杂志上,马上就引起了文物专家的重视,并且被评为“1998 年中国考古重要发现”。
下八里辽墓墓室中的壁画,色泽鲜艳,人物生动,内容丰富。最真实地反映了辽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历史。下八里辽墓建造于辽代晚期至金代中期,跨越了 100 多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中有几项可以称的上是全国之最:大量壁画保存完好可以称的上是全国之最,壁画内容丰富可以称的上是全国之最,壁画的色彩绚丽可以称的上是全国之最,墓葬形制之多也可以称的上是全国之最。
1982 年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列入河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晋升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宣化二区辽墓也被列入了河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二区辽墓也晋升为了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恩寺大殿
时恩寺大殿是宣化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位于镇朔楼西北 50 米。始建于明代中期 1470 年(明成化六年),大殿屋顶为庑殿式结构,前接卷棚式抱厦,更显建筑高大,气势宏伟。大雄宝殿建筑面积 309.6 平方米。为单檐九檩庑殿顶建筑,面阔五间 19.2 米,进深三间 12 米,通高 10.3 米。斗拱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瓦顶为五脊庑殿式。大殿前出单檐六檩卷棚歇山式抱厦,与大殿以勾连搭形式连接在一起,无斗拱,系清代后加,面阔五间 13 米,进深三间 3 米。时恩寺大殿是宣化现存年代较早的木结构建筑,大殿建筑风格独特,外观古朴庄重,气势宏伟,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
1993 年,河北省古建研究所对时恩寺测绘时,在大殿明间脊檩上发现创建时题记:“钦差镇守宣府等处,建寺大檀越信官太监弓胜、张进,总兵官颜彪、黄瑄。大明成化六年七月十二日午时建完。清泉、时恩二寺,开山比丘净澄。”原建筑布局从南至北依次是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东西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普贤殿、禅房等。
庑殿式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一般只有在皇家建筑才准使用。民间寺庙使用庑殿式建筑一般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文庙,文庙里供奉的孔子,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与皇帝平齐,所以孔庙可以使用庑殿式建筑。二是皇帝敕建的寺庙可以使用庑殿式建筑。时恩寺应该属于后者。
时恩寺历经明、清两代风格依旧,解放以后,除大殿外拆除了其他建筑。2004 年为加强文物资源保护,由地方政府投资完成了大殿的落架大修,装饰一新的明代彩绘古朴庄重。此后又修复寺院山门、东西配殿和寺庙院落,修复工程全部完成。时恩寺是宣化保存下来唯一一座佛教寺院,且等级较高。我国许多古建筑专家都曾到宣考察,诸如罗哲文、祁英涛、郑孝燮等先生,他们都对时恩寺大殿给予高度评价。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在参观了时恩寺之 后曾撰文指出,宣化历史悠久,古代庙宇众多,时恩寺大殿有着十五世纪甚至更早的建筑风格,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 术价值。
1993 年时恩寺列入河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晋升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林寺
柏林寺又称石佛寺,位于宣化城南 35 公里。崞村镇柏林寺村西南约千余米的山坳之中。树木葱郁,风景优美。据现存明正德七年(1512 年)重修碑记载:该寺建于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 年), 于明正德、嘉靖、隆庆年渐次完成石窟、石塔的雕凿;又经清嘉庆年扩建终成规模。柏林寺主要建筑是三座石窟,一座多宝佛塔,大雄宝殿和三官殿,还有玉皇庙、财神庙、龙王殿、孔庙、禅房等。柏林寺石窟不同于国内众多其它石窟,它是将三块巨石凿空为室,内刻佛像与彩绘而成为巨石石窟。大雄宝殿是上下两层木结构建筑。宽 7 米、进深4.5 米,硬山式结构,居全寺的中心。
石窟均利用天然巨石雕凿而成,三个洞窟内雕有大、小石佛像三百多尊。西佛洞位于大雄宝殿西北侧,有 32 级台阶通入石门。洞宽 6.5 米,深 5米,高 3 米,其中的佛像为佛洞一体的石雕组合像。正中为释迦摩尼佛,两边站立阿难与迦叶。左侧普贤菩萨,右侧文殊菩萨和,共计佛像 13 尊。千佛洞位于大雄宝殿东北侧,距地面高约 15 米左右;攀扶手拾阶而上。石窟正中 3 尊石雕佛结伽跌坐于莲花座上,中为燃灯佛。另有小佛像 45 尊。东佛洞与多宝佛塔浑然一体,巧夺天工。佛洞宽 5 米,深 5 米,高 3 米。正中佛龛内药师佛,另有雕佛像 80 多尊。
石塔称之为多宝佛塔。也是以天然巨石人工雕凿而成,石一座五层八面的实心塔,造型精巧,高 12 米,与东佛洞为一整体。每层每面现刻有石雕佛像,从塔基(东佛洞) 至第四层均系一块山石凿筑而成,第五层用本色石八块磨对砌筑,塔顶二层呈覆钵形,另筑后置于塔巅。各层之间筑有相轮,檐角下部有石料斗拱,各角原装有风铃。每层八面均凿有佛龛,龛内雕刻着坐、立、卧于莲花台上的各种佛像。宝塔造型独特、刻工精致、古朴典雅,是柏林寺一大胜景。柏林寺石窟共雕有佛像三百余尊,石窟中有些佛像头面部被毁,看到的多为现在后补的,技法相对拙劣。
每年正月十六和四月初八举行庙会活动,百姓拜佛保佑、祈求平安,一直延续至今。
1982 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晋升级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真猞猁迤逻尼塔
佛真猞猁迤逻尼塔。位于宣化塔儿村西。建于辽代天庆七年(公元1117 年),距今 900 多年。塔身六面十三层密檐实心塔,青砖砌筑,通高 22 米。每个檐有风铃一枚。塔基六角形,高 1.9 米,周长 33 米。南面设七级台阶。一层塔身较高,南侧设门,门楣之上镶嵌塔铭,镌刻阳文:“佛真猞猁迤逻尼塔”,落款“维天庆七年岁次”字样题记。塔铭中“猞猁”二字,为古代“舍利”的通假字。砖雕仿木雕刻,南北两面隔扇门,另四面直棂窗。六角砌圆柱,普柏枋与阑额插于柱间,柱头直接座栌斗,上施五铺作双抄斗栱,每面铺间一攒,转角各一攒,令拱做替木形,上承挑檐檩、枋,造型古朴,仿木逼真。以上各层之间用倒垂如意云头分成三壶门,平砖叠涩出檐,檐角悬风铃,密檐逐层递减,形成挺拔优美的外形轮廓。塔刹为六角仰莲上置覆钵形宝珠。现存塔身二至六层塔檐几乎全部塌毁,塔刹残缺。
民间相传,此塔原立在赤城境内,成吉思汗征西时,为扬播武威,一鞭打去,将全塔断成三截,一截落怀安,一截飞宣化,一截留在原地。另据传说,佛祖释迦摩尼死后,尸体火化成 84000 颗真身五色舍利,埋藏于世界各地的佛塔之下。宣化这座辽代佛塔之下就很有可能埋藏着释迦摩尼的真身舍利(关于舍利子的形成至今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有人说是大得高增佛骨的结晶,也有人说石人体的结石。不管怎么说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
这座佛真猞猁迤逻尼塔是河北省的 75 座古塔之一,现基本保存完整。这座辽代佛塔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塔身已有倾斜。虽然做过加固维修,但仍有一定程度的损坏。
2001 年,佛真迤逻尼塔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晋升级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里长城
宣化区的长城都在宣化区北侧,以长城为界与崇礼县、赤城县相邻。横贯东西,东起李家堡乡大尖山,西至大仓盖镇的人头山(包括:大仓盖和东望山)。2006 年以前有关部门对长城进行了测量,公布的长度为 52 千米。据长城专家董耀会先生《明长城考实》的考证。这 52 千米是指主墙的长度。长城有主墙、附墙之分,有些重要的隘口,要冲之地,长城有好几道之多,有些附墙远离主墙,又被植物掩盖,往往被人忽略。董耀会先生调查“:宣化境内的明长城全长超过 55 千米。再加上战国、北魏、北齐时的长城长度会更长。”
2007—2009 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全国第三次长城考察),对全国各个时期的长城进行了全面调查。该次调查国家文物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利用 GPS 卫星定位仪、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先进设备与传统的勘测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航空遥感数据合成,统计出了各段长城的分布走向、长度数据、周边环境和空间环境、保护状况、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统计公布的宣化区境内现存的早期(战国—金代)长城 11.9385 千米,已消失的长城 1.3665 千米,叠压的长城 14.350 千米。明代长城 74.803 千米,包括:砖墙、石墙、夯土墙、山险等。现有敌台 69 座;烽火台 156 座;隘口 3 处;镇城 1 座;戍堡 7 座。长城沿线还发现了几座长城砖窑,窑里码放的砖坯,其规格和长城上的用砖以至。另外,还发现了碑碣、题记、摩崖石刻等多处长城遗迹 27 处,都非常重要。
现在由于大仓盖镇和东望山乡划归桥东区管辖,宣化区境内的长城的长度减少了一半还多,只有 30 多千米了。明代宣化境内的长城,归属宣府镇中路管辖,路城设在葛峪堡,管辖 7 座军堡。葛峪堡、常峪口、青边口、羊坊堡已经划归了桥东区,宣化区管辖的只剩下了赵川、大白阳、小白阳。其中较好的敌楼 14 座,残损 13 座,其他仅存基座或残址。青边口、常峪口、猴山保存较好的 10 余座敌楼也都一并划给了桥东区。葛峪堡相传建于唐代,又有“先有葛峪堡,后又宣化城”的传说。
宣化长城的墙体主要是就地取材,石块垒砌,依山势构筑而成,高、低不等。山势险峻,墙高2--3 米;山势缓处,墙高 5--8 米;有些地段,如凤凰山悬崖峭壁,以山为险,不再筑墙,只筑敌楼,遥遥相对。这些墙体绝大部分已不同程度的坍塌了;而敌楼和烽火台,大多数为土筑砖包结构。重要的敌楼都建得非常高大坚固,有的达 14 米以上。墙体中间,是以碎石填充,外侧,是以大石条垒叠,300 斤以上的大石条屡见不鲜。
青边口南距宣化 20 公里,西邻大境门 15 公里,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隘口。最早是战国赵长城,以后是北魏,北齐长城。明朝大将军常遇春之子常茂在此修筑长城。据说,常茂曾在此地降服了一位武艺高强、占山为王的好汉秦边虎,常茂临走,留下秦边虎在此镇守,后来,这个地方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后演变成了青边口。
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
古城宣化,北枕阴山,南临洋河。古城内繁华的宣府大街路北,坐落着一处别具一格哥特式西洋建筑——宣化天主教堂。在它的东侧是一座大型院落,门头悬挂着“宣化博物馆”的牌匾,大门的右侧竖立着一块汉白玉雕刻的文物保护标志碑,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二〇一三年国务院公布,河北省人民政府立”的字迹。
这座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时常引起路人们驻足关注,一番探访之后得知,它就是 78 年前,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民主政府——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所在地。是我们宣化一处重要的近现代革命遗址。
高大的房屋,宽敞的院落,独特的风格,透露出这座建筑有着百年的历史和特殊背景。这是一座深宅大院,由三个相连的四合院由南向北组合而成,占地 6757 平方米,与西侧天主教堂相邻。其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扩建于 1930年,已有 119 年的历史,原为天主教的主教府和大修道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先后为当地日伪政权和国民党政府使用,建国以后成为宣化市、县、区、镇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
1945 年 8 月 15 日中国人民经过了十四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时中央政府决定,成立已解放的察哈尔省、热河省(承德市)人民民主政府。1945 年 11 月 2 日在宣化人民剧场(宣化电影院)隆重召开了察哈省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 139 人,代表全省 200 万人民,选举产生了以张苏为主席的省政府委员会。省政府设置的机构有: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实业厅、粮食局、公安局和商业局。
在很短的时间里,新成立的人民民主政府领导全省军民开展了,第 1、稳定社会秩序,建立乡村政权;第 2、消灭剥削,施行土改;第 3、发展基层党组织,剿灭残匪;第 4、恢复生产,保障生活;第 5、动员群众,支援前线等各项重要活动。1946 年 10 月国民党军队大肆进攻解放区,刚刚建立一年多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撤离了宣化。1948 年第二次解放后察哈尔省民主政府迁到了张家口。但这座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的第一个人民民主政府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实行人民民主政权的伟大历史见证,是宣化历史的光荣和骄傲。2013 年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