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林格格工艺葫芦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葫芦的谐音“福禄”象征着福气与禄位双全,福代表幸福、吉祥,禄则代表官职、俸禄,因此葫芦常被用来祈求家庭幸福和事业有成。
葫芦除了生活实用外,在民间被通过各种艺术加工而广泛利用,如道家用作盛丹器,医者作为装药器并为其职业招牌,悬挂室内作为吉祥驱邪物,用在雕塑、绘画上,象征绵延不绝,子孙兴旺。因此,通过艺术加工,普通的葫芦逐渐成为一种工艺品,而其工艺所能表达的各种寓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葫芦文化,在实际生活中被广泛利用,成为人们的一种崇尚。
工艺葫芦作为葫芦文化中最能体现其艺术价值的类别,包括彩绘、雕刻、绾结、堆漆、掐丝、烙画等艺术渲染。使其除了囊括所有葫芦的吉祥寓意外,更具有直观和抽象的审美意义,通过艺术加工使其更鲜活、更含蓄、更文雅。历来深受各界人士,特别是文化人士的青睐。工艺葫芦也随之成为几千年来葫芦文化中一朵靓丽奇葩。
地文安县赵各庄镇涉及民族汉族、满族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河北文安处于暖风带东亚季风区,属亚湿闰大陆性季风气候。种植葫芦气温适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较长。文安交通发达,南北有世大道和静王省级公路,东西贯穿廊沧高速和京德高速。赵各庄镇,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地处文安县中部偏西,东接文安镇,南与沧州市任丘市长丰乡接壤,西邻大留镇镇,北连大围河回族满族乡。田安祖满族新村隶属文安县赵各庄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该村位于文安县城西南八公里,紧邻兴祖线,交通便利。全村居民楼,集体供暖,天然气贯通,环境优美。田安祖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初,当时八旗营兵圈地至此,形成了村落。村里居民以满族为主,林姓居多,全村共有林、董、罗、高、张、王等姓氏。村民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淳朴善良。田安祖村不仅是居住环境优美,而且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村内有多个姓氏的家族,每个家族都有着
村委会带领村民们保护和传承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外,田安祖村还毗邻多个其他村庄,如林近村、董安祖村、荀家务村等,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小区域。村周边还有多个旅游景点,如京津冀领袖城主题公园、拖拉机公园、滩里清宁寺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考察,田安祖满族新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村民们在这里生活安居乐业,传承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分布区域工艺所在,北京、廊坊,产品分布全国各地。
工艺葫芦的制作始自唐,成于宋,兴于明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流传。文安县林格格工艺葫芦最初为河北省文安县田安祖村林邦庆(1726年出生)所创。旧时人们用葫芦(瓢)制作器皿用于舀水。各家各户怕雷同用错,故在瓢上押花姓氏来区分,林邦庆因手巧就为各家各户用一种自制工具为他们把姓氏通过烙画、押花等形式制作在葫芦上,开始接触工艺葫芦技艺。
林长平(1778年出生),从小跟随父亲林邦庆了解很多关于葫芦制作的技法,成年后利用自己的美术天赋,为村民服务。林殿苍(1831年出生),从小跟随父亲林长平学习工艺葫芦技艺,开始在家传的工艺葫芦技法上进行创新,发明自己独有的制作方法,“杠杆原理技法”,作品得到大家的好评与认可。林光照(1873年出生)开始和父亲林殿苍学习工艺葫芦技艺,成为工艺葫芦第四代传承人,并研发了烙画简易工具。林汝海(1916年出生)从小跟随父亲林光照学习工艺葫芦技艺,研发了漆艺工艺葫芦新技法。林德温(1959年出生),河北省文安县田安祖满族新村人,拜父亲林汝海为师,学习工艺葫芦技艺,同时研发了“立刀勾线押法”。林凤梅(1974年出生),从小喜欢绘画,跟随叔父林德温学习工艺葫芦技艺,2010年拜其叔父林德温为师,结合传统技艺,研发出“烙押技法”,“葫芦烙画彩绘雕刻技法”,“烙彩技法”等新的工艺葫芦技法。2022年6月21日注册“林格格”商标,同时在文安县田安祖满族新村创建了林格格工艺葫芦工作室。2024年成立田安祖满族新村非遗展厅,林凤梅现为中国葫芦协会会员、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张琳,零零后,大学毕业于北京城市学院“工艺美术系”,从小跟随林凤梅学习各种工艺葫芦技艺,得到了工艺葫芦制作技艺真传,研发了“葫芦掐丝技法”成为新一代林格格工艺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 基本内容工艺葫芦工艺品主要包括:1、彩绘葫芦2,雕刻葫芦3、烙画葫芦4、押花葫芦5、掐丝葫芦6、绾结葫芦7、勒扎葫芦8、范制葫芦9、堆漆葫芦10、烙画+押花葫芦11、烙画+彩绘葫芦12、烙画+彩绘+雕刻葫芦13、烙画+雕刻葫芦14、本长葫芦15、瓢葫芦16、针划葫芦17、大漆葫芦18、墨刻葫芦等。工艺葫芦的独特性在于它所表现的主题和风格。由于其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基础,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艺人们往往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和自身情感,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同时,由于葫芦艺术的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中国风,又有现代的简约风,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工艺葫芦的艺术性趣味性在于它的互动性和实用性。由于葫芦的形状和大小不同,因此在使用上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作为装饰品,也可以作为实用物品,如葫芦瓢、葫芦勺、葫芦罐等。同时,由于葫芦艺术的趣味性,使得它在交流中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文化交流。
各种类别工艺葫芦制做成品实物、宣传资料、有关书籍等。
传承谱系
第一代:林邦庆,河北省文安县田安祖村人,1726出生,旧时人们用葫芦(瓢)制作器皿用于舀水。各家各户怕雷同用错,故在瓢上押花姓氏来区分,林邦庆因手巧就为各家各户用一种自制工具为他们把姓氏通过烙画、押花,雕刻等形式制作在葫芦上,为村民使用的葫芦水瓢做记号,开始接触并研发了工艺葫芦技艺。
第二代:林长平,1778年出生,从小跟随父亲林邦庆了解很多关于葫芦制作的技法,成年后利用自己的美术天赋,服务村民。第三代:林殿苍,1831年出生,从小跟随父亲林长平为师,学习工艺葫芦技艺开始在家传的工艺葫芦技法上进行创新,发明自己独有的制作方法,“杠杆原理技法”作品得到大家的好评与认可。
第四代:林光照,1873年出生,开始和父亲林殿苍学习工艺葫芦技艺,成为工艺葫芦第四代传承人,并研发了烙画简易工具。
第五代:林汝海,1916年出生,从小跟随父亲林光照学习工艺葫芦技艺,研发了漆艺工艺葫芦新技法。
第六代林德温,1959年出生,河北省文安县田安祖满族新村人,拜父亲林汝海先生为师,学习工艺葫芦技艺,同时研发了“立刀勾线押法”。
第七代:林凤梅1974年出生,2010年拜其叔父林德温为师,结合传统技艺,研发出“烙押技法”,“葫芦烙画彩绘雕刻技法”,“烙彩技法”等新的工艺葫芦技法。2022年6月21日注册“林格格”商标,同时在文安县田安祖满族新村创建了林格格工艺葫芦工作室。2024年成立田安祖满族新村非遗展厅,林凤梅现为中国葫芦协会会员、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第八代:张琳,2000年出生,大学毕业于北京城市学院“工艺美术系”,从小跟随其母林凤梅学习各种工艺葫芦技艺,得到了林格格工艺葫芦制作技艺真传,研发了“葫芦掐丝技法”成为新一代林格格工艺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
代表性传承人:林凤梅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