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以活态传承激发非遗时代活力

  • 2025-09-24 18:06:00
  • 北京日报

不久前,石景山区非遗拓绘技艺传承人何宇鹏带着他的拓绘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厅里,孩子们围着拓绘作品,在讲解员和父母的耐心解答中,让精美的民间艺术,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这一幕,正是石景山区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石景山区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夯实传承基础、推动跨界融合、强化数字赋能三大路径,系统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非遗保护生态,走出了一条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色之路。

夯实传承基础,让非遗“传”下去

非遗承载着区域群体记忆与智慧的活态基因,非遗保护传承关乎文化根脉的延续。近年来,因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冲击,叙事节奏慢的文化较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许多非遗面临缺乏传承人的问题。

面对这种现实挑战,石景山区从非遗传承发力,将社会化开展非遗保护传承作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从制度和人才两端发力,筑牢非遗传承根基。

石景山区专门成立非遗中心,牵头开展全区非遗项目普查,收集整理石景山区非遗项目传承现状、发展困境与现实需求等信息,开展石景山区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第六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为加强石景山区非遗传承保护打牢基础。

根据社会发展现状,非遗中心在征求传承人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修订《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完善了政策体系。

传承的关键在人。非遗中心通过开展京韵大鼓(少白派)、礼王坟村掼跤、石景山太平鼓等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中培养传承队伍。石景山太平鼓、石景山古城村秉心圣会、五里坨高井高跷等项目涌现出一批青少年学员,让非遗从娃娃抓起成效初显。

此外,还面向传承人开展非遗品牌创新实践、传统文化衍生品创新设计等培训,组织非遗工作者、传承人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郎园Park、石景山古建群等地进行参观学习、交流研讨,通过开拓视野、思想碰撞促进非遗项目创新性发展。

非遗传承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石景山区以制度为基、以人才为脉,从普查建档到政策迭代,从校园播种到交流创新,让古老技艺在一次次传授、一场场活动中焕发生机,逐步融入现代生活,获得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推动跨界融合,让非遗“活”起来

非遗“活”起来,才能“火”起来。石景山区不断加大非遗活态传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老手艺”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市民美好生活的“新动力”。非遗中心悉心用好中央、市、区非遗专项资金,扶持社会单位、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保护活动,为传承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为推动非遗与文化、旅游、商业、体育深度融合,石景山区积极打造“非遗+”新场景,以“非遗+文化”“非遗+文物”“非遗+旅游”形式,围绕石景山区地域文化特色,在传统节日及服贸会等大型活动期间,与区内文化、文物、景点单位共同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楸树文化节、石刻文物节、国际香文化交流等非遗传承推广活动,通过资源融合丰富活动内涵,彰显石景山区文化底蕴,促进区域发展。在非遗与旅游线路结合方面,还推出非遗主题游线路,将八大处、石景山古建群等文物景点与非遗体验串联,提升了区域文化吸引力。

随着非遗舞台展演、非遗文化市集、非遗体验活动的一体化推进,以演出带动市集人气,以市集丰富市民体验,显著激发了传承人的积极性,形成一系列集文化演出、文化服务、文化消费于一体的“赏、品、购”综合性非遗活动,让参与其中的市民得到许多文化收获,推动形成长久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强化数字赋能,让非遗“潮”起来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新路径新形式和新动力。石景山区在此从“新”出发,大力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将一批“可听、可看、可触、可玩”的沉浸式非遗体验活动送到市民身边。

非遗中心与搜狐畅游《新天龙八部》端游开展“非遗+数字”联动计划,围绕石景山区市级非遗项目“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开展合作,发布《新天龙八部》端游京式旗袍“水墨京华”时装,上线相关游戏环节,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尝试将非遗技艺与游戏深度融合,实现非遗活态传承。

另外,联合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开发“剑书沉浸式交互演艺系统”,运用数字动画还原“剑书”创作过程,将“剑书”这一古老技艺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沉浸式数字体验。以数字化手段丰富展厅体验,增加“听声音 品非遗”“鼓舞太平体感互动”“拉洋片 赏非遗”项目,增设永定河传说元宇宙体验区。开展石景山民间文学培训、录制,持续进行口述史采集、非遗传说故事音视频录制等资料统计、收集、整理、数字化归档,培养民间文学传承队伍。

下一步,石景山区还将结合非遗数字化建设、非遗活化利用,开展非遗展厅升级改造,持续丰富非遗展示体验形式。同时,建设石景山区非遗资源数据库项目,开发石景山区非遗资源数据库管理平台,形成图、文、影像等多类型的石景山区非遗资源“大数据”,实现石景山区非遗资源的云管理、云传播、云服务,不断增强市民的文化获得感。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石景山区将坚持为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搭建文化交流、展示、合作平台,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加入传承保护队伍,持续探索非遗活化演绎和价值转化的新路径,推动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与社会发展,形成“政府主导、专家指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非遗保护生态圈,奋力打造地区非遗文化传承的石景山区样本。文/宋馨怡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