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名亭园
场馆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19号陶然亭公园内
公园时间:旺季6:00-22:00、淡季6:00-21:30;21:00止入
门票价格:2元/人;月票3元,季票9元
场馆福利:13座华夏名亭
附近景点:先农坛、大观园、法源寺
公共交通:公交陶然亭公园南门站、开阳桥北站;地铁陶然亭站
免费讲解:无
游览时长:半天
01沧浪亭
原址:苏州古城区,陶然亭公园于1986年仿建。
沧浪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诗人苏舜钦建造,其名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寄托了文人洁身自好的情怀。
该亭建筑古朴,亭上刻有愈樾手书的“沧浪亭”三个字。亭身立柱上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楹联,道尽士大夫的山水襟怀。上联出自欧阳修,下联出自苏舜软。
02少陵草堂碑亭
原址: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陶然亭公园于1985年仿建。
少陵草堂碑亭茅草覆顶,古朴苍然。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4年),在杜甫草堂遗址建造了少陵草堂碑亭,成为杜甫草堂的著名建筑。杜甫曾自称“少陵野老”,相传《茅屋被秋风所破歌》就是在些创作。
亭内石碑镌刻果亲王允礼所书“少陵草堂”四字,笔力浑厚。此亭背倚荷花池,竹木环抱,恰似当年浣花溪畔的诗圣栖所。
03谪仙亭
原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的采石矶,陶然亭公园于1995年建成。此亭并非完全复刻,而是以李白文化为主题新建的建筑。
谪仙亭为纪念唐代诗仙李白而建。诗仙李白晚年寓居当涂,并最终在此地去世,葬于采石矶畔。传说李白醉酒后“水中捞月”,坠江成仙。
谪仙亭采用“半壁亭”形式,一半嵌于假山石壁之中,一半凌空而立,亭南侧堆砌一组假山,瀑布从山顶飞泻而下,注入亭前水潭。瀑布上方刻有书法家米南阳书写的“飞流”二字,使人联想到李白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亭内镌刻了明代文渊阁大学士丘睿的《过采石吊李谪仙》和杨荣的《李白赞》二首诗,亭子周边也刻有很多李白诗作。比如李白的《出塞》: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在沧浪亭、少陵草堂碑亭、谪仙亭中间位置的石壁上,刻有陆游的《读李杜诗》:濯锦沧浪客,青莲澹荡人。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风尘。 士固难推挽,人谁不贱贫? 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
这个诗安排的很巧妙,和这三个亭子似乎都相关。
04一揽亭
原址:无,陶然亭公园于1993年建成。
一揽亭的设计灵感源自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亭名寓意登高远眺、心胸开阔。亭内视野开阔,登临可俯瞰园中景致,是游人驻足观景的绝佳之地。
虽具体原址难以考证,但其建筑风格突出了中国南方造园秀美多姿的特点。石基四柱,砖木结构,双檐,四面八方翘角,攒尖顶,赭红一色,简朴隽秀。
05百坡亭
原址:四川省三苏公园,陶然亭公园于1989年仿建。
百坡亭之名源自苏轼任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时所作的《泛颍》诗:“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时镜,笑问妆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南宋嘉定(公元1214) 年,四川眉州太守魏了翁疏凿环湖后,根据苏轼诗句在湖上修建百坡亭,原亭也水复存在,在眉山三苏祠内百坡亭为1928年重建。
陶然亭百坡亭桥亭合一,前后临水,周边假山石壁上刻有苏轼诗句文章,与兰亭、鹅池碑亭等共同构成文化长廊。
06鹅池碑亭
原址: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镇,陶然亭公园于1986年仿建。
鹅池碑亭与书圣王羲之密切相关。相传王羲之爱鹅,所以在兰亭凿池养鹅,后人因此建鹅池碑亭纪念。
亭子为三角形石质碑亭,设计简洁雅致,亭体小巧玲珑,与自然景观融合,再现“书圣爱鹅”的诗意场景。
亭中立石碑。碑上刻有“鹅池”二字,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写,王羲之在鹅池边练字,写完“鹅”字后,接到圣旨,由其子王献之补上“池”字,一碑二字,一肥一瘦,笔力遒劲,形成千古佳话。
07兰亭
原址: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者山下,陶然亭公园于1985年仿建。
兰亭得名于《越绝书》载:越王勾践耕兰于此。
兰亭是书法史上不可替代的名亭,因王羲之《兰亭集序》而闻名。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雅士在此“修禊”,曲水流觞,吟诗饮酒。王羲之为此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兰亭因此成为书法圣地。
兰亭造型简洁大方,亭前清流萦绕,营造出“曲水流觞”的意境。可以在此地感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魏晋风度。亭内碑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所书,原碑在“文革”中被毁,现为接补复原版本。
亭后有房屋内,有陶然亭公园碑刻陈列展,可以前往欣赏。
08独醒亭
原址:湖南省汩罗县玉笥山屈子祠,陶然亭公园于1987年仿建。
独醒亭得名于《楚辞·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句,
屈原为战国时楚人,官至三闾大夫,因遭谗被被贬,放逐沅湘,著有《离骚》,相传屈原生前常在汨罗江边的渡船亭与渔夫交谈,后人将渡船亭改名为“独醒亭”以纪念他。
独醒亭造型为六角形红柱碧瓦,彩绘鲜艳,单檐攒尖顶,花岗岩石基,仿木结构。檐额下悬挂由茅盾和赵朴初分别题写的“独醒亭”匾额。周围有相关的壁画与石碑,再现屈原忧国忧民的精神。
09二泉亭
原址:江苏省无锡市锡惠公园,陶然亭公园于1987年仿建。
二泉亭因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而得名,原址二泉开凿于唐大历十四年(799年),有上、中、下三池,泉水清冽甘醇,被称为“龙津螭唾”。
相传唐代茶仙陆羽品评为天下第二,二泉亭因此成为茶文化圣地。
宋代诗人苏轼曾在此品泉,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
宋代诗人王十朋《谒清烈庙登独醒亭》云:“我醉亦如众,亭惭登独醒”。
宋高宗赵构南渡后,曾饮泉于此,筑二泉亭于池上。
清康熙、乾隆都曾到此品泉题诗。
近代民间盲人音乐家阿炳曾谱写“二泉映月”一曲,闻名遐迩。
二泉亭以石栏环绕水池,游人可在此品茶,感受文人雅士品茗论道的传统。亭顶装饰双龙戏珠图案,亭壁嵌有元代书画名家赵孟頫“天下第二泉”石匾。
10醉翁亭
原址:安徽省滁州琅琊山。陶然亭公园于1986年仿建。
醉翁亭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山僧智仙特建此亭。欧阳修常在亭中宴客,因“饮少辄醉”而自号醉翁。醉翁亭也因此得名,上学时学过的课文《醉翁亭记》就诞生于此,因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而闻名,成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后苏轼将《醉翁亭记》书写碑刻,与欧阳修文章并称“欧文苏字”,被誉为“二绝”。
醉翁亭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红柱碧瓦,有展翅腾飞之势。
11浸月亭
原址:江西九江甘棠湖中,陶然亭公园于1988年仿建。
浸月亭因白居易《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而得名。相传原址系东吴大都督周瑜的点将台。唐代元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815-818年),著名诗人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时,在此修建浸月亭。
浸月亭单檐六角攒尖顶,飞檐翼角,碧瓦细柱,造型古朴典雅,亭额书篆体“浸月亭”三个字。亭周垂柳依依,水中浸月亭的倒影与垂柳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水墨画卷,加上雕刻着的白居易诗句,使人沉浸于诗歌与自然的和谐之中。
现浸月亭为晚清时,僧人古怀募捐重建。
12吹台
原址:江苏扬州瘦西湖,陶然亭公园于1986年仿建。
吹台因文人墨客在此聚会、丝竹表演(吹拉弹唱)而得名,是江南园林“借景”“框景”艺术的代表作。扬州瘦西湖建有风亭、月观、吹台、琴室,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在吹台垂钓,故又俗称“钓鱼台”。
吹台重檐方亭,三面开圆形门洞,形成“框景”效果,南北通透,视野开阔。亭内悬挂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吹台”匾额。
13云绘楼·清音阁
原址:北京中&南海西苑,1954年,周总理与梁思成亲自勘察选址,将其整体迁建至陶然亭公园,成为北京首例完整异地迁建的古建筑群。
清音阁与云绘楼并非传统名亭,而是从北京中南海移建的宫廷建筑。迁建后,成为研究清代建筑、园林艺术及文物保护的重要实例。
清音阁以“清音”喻流水声,云绘楼则取“云卷云舒”之意,二者均体现皇家园林的精致与典雅。乾隆皇帝曾在此观赏太液池美景,题诗作画,是皇家文人雅集的场所。
清音阁与云绘楼通过游廊相通,形成L形的建筑群。云绘楼坐西朝东,悬挂乾隆御笔匾额“云绘楼”。清音阁坐南朝北,匾额上书“清音阁”三个古朴大字。
华夏名亭园以13座亭子为载体,串联起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的文化脉络。每座亭子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承载着诗词歌赋、历史典故与人文精神。游览其间,既能感受“山水之间”的自然之美,也能触摸“亭文化”背后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