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里的北平中秋

  • 2025-10-17 18:07:00
  • 北京日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因恰逢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中秋佳节正是花好月圆、亲友团聚的时刻,一轮明月高挂夜空,万里清辉普照人间。老北京过中秋,自有一套独特的节庆风俗,承载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脉脉温情。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以其对北京民俗的细腻描绘颇受赞誉,老舍更是被视为北京的“风俗画家”。他深谙旧京的民情风俗,在时序流转中展现北平市民日常生活的变迁。小说采用抒情的笔调忆及太平年月北平迷人的中秋景致,将之与日军侵略后节庆文化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北平市民从切身的体验出发痛恨帝国主义侵略、走向保家卫国的曲折历程。

太平岁时:

绘就古都中秋风俗画

《四世同堂》以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铁蹄踏进北平为故事背景,通过北平西城小羊圈胡同祁家四代人以及十余户邻居的艰难求生、命运浮沉,展现出北平市民在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消逝的痛苦挣扎中觉醒、奋起抗争的历史图景。小说生动之处在于老舍追念北平昔日四季更迭、风物习俗,将春意融融、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岁暮天寒娓娓道来,勾勒出一幅绘声绘色的京城岁时画卷。其中,小说多处涉笔北平中秋佳节的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的重视与喜爱。

《四世同堂》对太平年月中秋礼俗描写得最为细致的当属第十四章,文中既渲染了北平金秋时节天朗气清的自然风光,又详尽铺叙了民间百姓过节的仪式与习惯。老舍直言:“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此时,暑热褪去,正值凉爽宜人的天气。京郊的远山颜色渐深,夕阳西下霞光笼罩山野,色彩丰富绚丽。

果子市是北平中秋前后的一大特色,《京都风俗志》便有记载:“前三、五日,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果瓜蓏,如桃、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叫鬻,一路不断。”而老舍在《四世同堂》里,也刻画了果子市果香四溢、喧哗热闹的场景:“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老舍由衷地感叹,“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这繁华市集里,还不时传来小贩唱腔婉转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旧京中秋时节温馨欢乐的氛围,就此跃然纸上。

北平沦陷:

中秋节味尽消散

然而,北平不是超然世外的桃花源,而是处于战争动荡的局势之中。《四世同堂》越是描摹从前北平节日文化的特色、魅力,就越反衬出日寇魔爪下人们不得不放弃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的无奈与悲伤。

小说写到日军占领北平城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作为熟识地方节日文化的祁老太爷已然察觉到传统节庆的变味——古稀之年、饱经沧桑的他,既闻不到果子的甜香,也见不到各式各样的月饼,街上更鲜有担着礼物的行人,双眼不由得噙满了泪水。“在他心中,只要日本人不妨碍他自己的生活,他就想不起恨恶他们……现在,他看明白,日本已经不许他过节过生日!”特别是,他看到往年被琳琅满目的水果簇拥着的兔儿爷摊子,现在孤零零地立在路边,心中愈发觉着孤独寂寞。

《四世同堂》特意着笔祁老太爷与贩卖兔儿爷的小贩之间的对话。原本祁老太爷还在犹豫,战乱年月给孩子们买玩意儿有些奢侈,但小贩三言两语吐露出货物难以销售的苦恼。待到与祁老太爷交易达成,小贩忍不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要照这么下去,我这点手艺非绝了根儿不可!”此话一出,让祁老太爷的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

在祁老太爷这一辈的老北京市民眼里,兔儿爷工艺寄托着的童年记忆、文化信仰,是中秋节具有代表性的风物。《燕京岁时记》有云:“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老舍以兔儿爷在战祸下销声匿迹的现象,悲怆地奏出一曲北平中秋民俗文化的哀歌。

从家到国:

中秋映照下的市民觉醒

中秋节有着“团聚美满”的精神指向,月亮的圆润饱满正是家庭幸福团圆的象征。可在《四世同堂》里,本该家人齐聚、共享天伦的中秋佳节,却因战火蔓延、家国危殆,成了一个个家庭骨肉离散的悲剧时刻。

小说写道,北平市民向来有着浓厚的家庭观念,但过去人们只知有家不知有国。战争伊始,像祁老太爷这样的老北京市民,满心所想也只是备下三个月的粮食、咸菜,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住大门,保护自家的安危。可随着日军不断加紧侵略,这份“守着家就安全”的幻梦被彻底打破。北平市民的日常生活秩序遭到无情破坏,就连中秋节这样象征团圆的传统节日,也难再见亲友相聚的温馨画面。

小说以四世同堂的祁家为中心,折射出抗战时期千千万万家庭的悲欢离合。祁家子孙对待抗战的立场截然不同:孙辈的老三瑞全逃到城外参加抗战活动,亲日派的老二瑞丰却担心家里的抗日举动引来日军的报复,在中秋节闹着要分家。这个本应欢聚和美的中秋节,祁老太爷盼来的不是团圆,却是自己辛苦维系的大家庭走向分崩离析的局面,他痛心疾首:“小三儿还没有消息,怎能再把二的赶出去呢!今天是八月节,家家讲究团圆,怎么单单咱们说分家呢?”

《四世同堂》选取中秋节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展现北平市民战时艰难的抉择。老舍并未避讳北平市民身上的弱点,他笔下的大多数人,战争初期为保全自家,只能默默忍受屈辱。可随着侵略者的暴行不断加剧,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人们终究在沉默中爆发,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里。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如今的北京中秋佳节又呈现出瓜果飘香、兔儿爷守护京城、阖家团圆的盛世景象。回望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烽火岁月里的中秋书写,依然感触颇深,久久难忘。

(作者杨文婷,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