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建设“演艺之都”、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不仅是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自2022年设立以来,以“孵化优秀剧本、培养青年人才、繁荣文艺舞台”为核心使命,在守正创新中深化舞台艺术的全链条,让更多扎根首都文化土壤、呼应时代心声的作品从案头走向舞台、从不为人知走向人民大众。
锚定“演艺之都”建设,激活文艺创作内生动力
在文化全球化与大数据交织的当下,本土文艺创作面临着市场化冲击与同质化竞争的双重挑战。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通过系统性扶植,让舞台艺术创作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回归艺术本质和创作本体,既重视“一剧之本”的创作和打磨,又重视年轻人的成长和扶植。四年间,项目汇总了约1000个创作选题,积累了近2000部剧本及大纲,为首都文艺储备了海量优质内容,为“演艺之都”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血液。这些作品涵盖历史传承、现实关怀、儿童成长等多元主题,既守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又展现了新时代首都的精神风貌,成为文化强国建设在首都落地的生动实践。
优质剧本的匮乏曾是制约首都乃至全国演艺行业发展的瓶颈。许多青年创作者虽有创作热情,却面临资源对接不畅、缺乏专业指导、市场渠道有限等困境。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的出现,精准破解了这一行业痛点。项目搭建起“创作者—专家—院团—市场”全链条对接平台,近900位创作人才通过项目获得展示机会,100余位全行业背景专家提供深度指导。2022年孵化的话剧《望星河》讲述了清朝女科学家王贞仪的传奇人生,该剧凭借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深度融合入选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资助项目,2024年又入选第九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得到了市场和口碑的双认证,实现了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多效统一。

作品类型全面覆盖,扶植体系的不断健全
项目打破单一艺术门类局限,形成了覆盖话剧、戏曲、儿童剧、音乐剧、歌剧、舞剧、杂技剧、皮影戏、木偶戏等多品类的创作格局。除评选孵化作品外,还召开剧本研讨会、剧本推介会和创作采风活动等配套活动,形成全品类、全链条、全主体的扶植体系。从2022-2025年度孵化作品名单来看,话剧作为主流类型持续领跑,三年间(不含正在进行中的2025年第四季),在累计169部储备孵化作品中,共有61部话剧入选储备孵化作品名单,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其中《望星河》《马致远》《卿卿误我》等作品成功商演,成为话剧市场的优质供给。儿童剧作为重点扶植品类,共有45部作品入选储备孵化,《深海来信》《垃圾变奏曲》《豆豆烈焰求生记》等作品亦实现商演,为青少年观众提供了寓教于乐的文化产品。戏曲类作品涵盖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等多个剧种,《书·生》《新·妆》《御膳房那些事》《包拯还乡》等作品的孵化,助力传统戏曲焕发时代活力。项目还积极吸纳音乐剧、舞剧、舞蹈剧场、皮影戏、木偶戏等多元类型,2023年音乐剧《此生必驾》、2024年舞蹈剧场《白云·净生》、2025年舞剧《36℃的拥抱》等作品的入选,丰富了首都文艺舞台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共生、主流与小众互补的多元创作生态,这些优秀的作品又共同构成了首都文艺的优质内容矩阵。

项目构建了从选题征集、剧本评审到孵化打磨、签约商演的全链条扶植体系,确保每一部优质作品都能得到精准培育与高效转化。在征集环节,采用线上公开征集与机构推荐提报双渠道模式,2025年线上征集有效作品380部,市属文艺院团及各区文旅局另行推荐24部优秀作品,最大限度挖掘优质创作资源。评审环节由50余位全行业背景专家组成评审团队,通过初评、复评等多轮环节严格评审,共有66部作品脱颖而出进入储备孵化名单,确保孵化作品的高质量和高转化。孵化环节通过创作采风、导师指导、剧本朗读、全剧联排等多种形式,过去三年来,已对36部作品进行重点打磨。转化环节则搭建与文艺院团、出品机构的对接平台,推动28部作品签约或达成合作意向。这种“征集—评审—孵化—转化”的全链条模式,有效提升了剧本的落地效率。
广泛联动多方参与主体,不断凝聚行业发展合力
项目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壁垒,形成了政府引导、专家支撑、创作者参与、院团联动的多元参与格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作为发起单位,发挥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作用;编、导、演、评、灯、服、化、道、制、媒全行业背景的专家,提供专业指导与质量把关;近900位创作人才涵盖专业编剧、青年新锐、跨界创作者等不同群体,带来多元创作视角;市属文艺院团及各区文旅局积极推荐优秀作品,推动孵化成果与本地演艺市场深度对接。
多方主体的广泛联动,让项目凝聚起强大的行业合力。从年度数据来看,2024年共征集有效作品393部,2025年为404部,这其中既包括完整剧本也包括大纲选题,既有原创作品也有改编作品,较前几年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反映出项目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和创作者参与热情的不断提升。2023年北京曲剧《御膳房那些事儿》通过区文化和旅游局推荐入选,经专家指导后,与北京市曲剧团达成合作意向,既盘活了地方戏曲资源,又为院团注入了新的创作活力。2024年儿童剧《正阳门上小雨燕》由青年创作者原创提交,经孵化后由区文化馆和拳道功夫会馆共同打造,实现了“院团创作”与“社会跨界”的有效联动。
作品转化成效显著,市场与口碑赢得双丰收
项目不仅注重剧本孵化,更致力于推动作品走向市场、惠及观众。三年来(不含正在进行中的2025年第四季),储备孵化作品中,共有36部作品获得重点孵化打磨,其中,28部作品与文艺院团或出品机构签约或达成意向,13部作品正式商演,实现了从“剧本”到“舞台”的高效转化。其中,儿童剧成为商演转化率最高效果也最好的品类之一。
部分孵化作品还获得了行业权威认可,提名多类知名文艺奖项。新时代项目通过实地采风孵化的北京曲剧儿童剧《运河幻游记》凭借生动的剧情与扎实的演艺,获得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北京市曲剧团的联合出品,并作为第十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开幕演出在2025年首演。2024年,话剧《望星河》荣获第八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创新剧目提名奖和最佳女主角奖。2025年,以独特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切入抗美援朝故事的音乐剧《寻找李二狗》摘得文华剧目奖……这些荣誉和奖项不仅是对作品质量的肯定,更提升了项目的品牌影响力与行业公信力。

人才培育成果斐然,创作梯队不断壮大
文艺事业的繁荣,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成长,则需要优质的文化土壤和文化环境。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已成为培育青年文艺人才的重要平台,近900位创作人才通过项目获得成长与发展。其中,30%以上的创作者为35岁以下青年群体,他们通过项目积累了创作经验、拓展了行业资源,逐步成长为文艺创作的中坚力量。2024年抗战题材话剧《迷离》的创作者是一位95后青年编剧,此前的创作主要聚焦在戏曲领域,通过参与项目的专家指导与作品改编打磨,成功完成首部沉浸式音乐话剧剧本创作和全剧孵化,作品展示后,与北京京演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2025年儿童剧《我是一只想飞的猪》的创作者为跨界艺术家,在项目导师的指导下,将偶剧艺术与儿童剧创作相结合,拟全力打造出具有创新表达的作品,拓宽了儿童剧的创作边界。
此外,项目还推动了人才与院团的长期合作和对全国的辐射作用。多位优秀创作者通过项目与文艺院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成为专职编剧,形成了孵化作品、培育人才和稳定合作的良性循环,为首都文艺创作梯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幕的历史交汇点,文化繁荣兴盛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注脚。对于正全力建设“四个中心”、打造“演艺之都”的北京而言,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历经三年深耕,已培育出一批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活力的精品力作,为首都文艺生态注入了强劲动能。未来,项目将继续坚守文化初心、坚持守正创新,以更精准的扶植、更开放的姿态、更长远的眼光,孵化更多优秀作品、培育更多青年人才,为建设“演艺之都”、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繁荣中国文艺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作者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景俊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