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用这句话总结直隶总督署可以说是最恰当不过。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直隶总督署,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直隶总督署,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它的底蕴与厚重。
直隶总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元代为顺天路总管府所在地,明代为保定府署与大宁都司署、参将署,雍正七年(1729年),原来的直隶巡抚升任直隶总督,仍驻节保定,于是在原基础上重建了总督衙署。清朝灭亡之后,这里先后为直隶督军署、直鲁豫巡阅使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市委等机关所在地。
直隶是天子脚下的重地,其地位尤为重要,直隶总督经历了由中央直辖到地方统辖的过渡时期。统兵是总督的专责,直隶总督统兵除了维护地方安全外,还负责保卫京师的重任,因此当时有诗云:“三资辅为政,屏藩卫帝京。”说明朝廷对直隶总督统兵保卫京师格外关注。
从雍正二年(1724年)李维钧首任直隶总督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止,187年中共产生直隶总督74人,99任次,有的只任数月,任职5年以上的只有方观承、周元理、李鸿章、袁世凯等10余人。这种平均不到两年一任次的频繁更替,原因除有的总督病故、革职或降调外,也是清朝中央驾驭地方大吏的一种手段,因为朝廷唯恐地方官久居一地,结党营私,难以控制,认为适当调换可免于此弊。
历经沧桑的直隶总督署,不仅承载了这些总督们的功过是非,也丰富了保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是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
整个总督署对称、和谐、空间封闭,坐北朝南,分中、东、西三路,是封建等级制度下典型的工作、生活的建筑群体。
主体建筑的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院落全部集中在中轴线上,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在大堂的东西两侧有18间科房。东侧为吏、户、礼房,西侧为兵、刑、工房,是总督署对应朝中六部而设立的办公机构。
步入大门,放眼望去,就是仪门,走进去便看到一座木制牌坊,这也叫“戒坊”。“戒石坊”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它的门柱立于汉白玉基座上,柱子为黑色,威严肃穆,上方书“公生明”三字。背面刻着黄庭坚所写的十六字箴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其目的就是告诫官员要恪尽职守,公正廉洁,否则湛湛青天不可欺。
大堂是总督署的核心建筑,是总督举行隆重典礼和政务活动的地方,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的森严肃穆。
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悬挂的“恪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
大堂内还陈列着公案桌、令箭、出巡依仗、车轿、万民伞等物品。还有许多其他辅助性的建筑如二堂、内宅等等,整个总督府古木参天,花木扶疏,名贵木种遍布院落。各个建筑规模各异,但紧凑有序。
一个地方 ,一份味道。一种文化, 一段历史,来到置身庭院,环顾四周,一瞬间仿佛穿越了时空,循着史料记载,看着这里曾经留下过众多总督们的足迹......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西路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