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刻 “骨”铭心的文明基因,它记录着早期古人观察宇宙、探索天地的历史。
从古至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对星辰大海的追求从未停止,这些好奇心与探索欲,至今仍在延续,可预见地,这股力量终将延续到未来,如文字系统中所蕴含的力量,像白洞一样,无限喷射并释放。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798CUBE新展“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媒体发布会及开幕表演于6月30日举行。展览由798文化科技与汉仪股份主办,在为期三个月的展期内,重磅展出38位当代艺术家、音乐人的87件/组当代艺术作品。
开幕当晚的表演首先为观众呈现的是清华大学美院陈楠教授带来的新媒体作品《甲骨文·宇宙》,通过甲骨文与复杂圈层罗盘、天文星图,以及由中国传统造型塑造的星座角色叠加的象征性描绘与解构,建构出一个具有东方哲学观念的“汉字宇宙”。随着一声铜锣序章起,《洞鉴典籍》的预热片以甲骨文“星”字为开篇,通过影像中嘉宾对古文的诵读将现场观众瞬间引入横跨三千年时光的另一个世界。
接下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所长、艺术家王之纲的新媒体作品《神曲》以抽象化的数字艺术形态,向观众展现远古占卜仪式中先民利用甲骨文与自然、与天地间的沟通和精神共鸣,以跃动的符形带领观众进入语言和文字统一的精神磁场。
在表演的最后,艺术家李阿平及团队带来了铜锣组曲《回响》。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将铜锣视为人与神交流的载体,锣声是神或者超自然界的语言。表演所用的这面铜锣,由一种远古的精神意志腾升到宇宙洪荒。女性表演者则借用“妇好”这一意象,赋予表演某种女性主义色彩。表演既包含远古的传统,也蕴含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理念。
展览共分为“形”“声”“义”三个部分,以及特别单元《源》。整个观看动线从地下一层展厅开始,以喷薄而出的白洞之状自下而上蔓延。在展览中还有数十件由国博提供的珍贵甲骨文甲片复刻品,以古老的方式与当代艺术作品并置与对话。
“第一章:形”以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的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的YH127甲骨窖穴的文献图像展开,由若干件具有“洞”之隐喻的作品与这一历史现场,以及白洞在宇宙之中的本体含义形成互文,构成反复的视觉韵律。“天书”的作者,当代著名艺术家徐冰的新媒体交互作品《读图的基因》就在这一章节中呈现,只用轻点屏幕,就会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兰亭集序》与Emoji表情的对照。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摄影:孙诗。图片由798CUBE提供。
“第二章:声”为“文言系统”的甲骨文在声场中的缺失进行了补充,运用影像和声音作品的展示,通过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视角,让远古的文字有了当代的声音释读。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摄影:孙诗。图片由798CUBE提供。
“第三章:义”,有7件作品皆为艺术家在河南安阳殷墟田野调查后为展览而创作。艺术家们借用前沿的AI技术、纤维材料和影像拍摄媒介,所创作的作品与远在安阳的考古、文物现场以及那段悠远的历史交相形成时间与空间中的“共振”。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摄影:孙诗。图片由798CUBE提供。
特别单元作品《源》是对“祭祀仪式”转译的模拟,经由流转的图像,将“兆文”转换为古人所信仰的风、雨、雷、电或天地神祗等物象。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摄影:孙诗。图片由798CUBE提供。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既是一场对甲骨文表意的甲骨文作为中国汉字之源,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人们对于历史与智慧的追寻。如今,在798CUBE新展“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期间,特别设立了“甲骨文儿童青少年艺术计划”,旨在激发青少年一代对甲骨文艺术的兴趣,以中国甲骨文传统文化为肌理,着眼于文化传承,并引导他们探索甲骨文的奥秘与创意。
- 名称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
- 地址 -798CUBE,北京朝阳区798艺术区创意广场内